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6版
榆林市榆阳区探索实施 产业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引雁”破局“育雁”成势“雁阵”领航

 马铃薯地机械丰收现场(摄影/贾赟)

 榆阳“头雁”产品巨型瓜展出(摄影/王欣)

 榆阳“头雁”思耀国的马铃薯喜获丰收

  鱼河镇鱼河村种植大户常成,以每亩600元价格流转村集体土地1500亩种植水稻,为周边135户农户提供“ 耕、种、收”托管服务3000多亩,平均每亩助农增收700元。青云镇郑家川村“头雁”郑志雄,依托本村城郊近郊优势,带领村民将全村324孔废弃窑洞统一流转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打造“栖心川上”精品窑洞民宿文化旅游区,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20万元。申雅君是榆阳区第一期培育出的“头雁”,2023年建立南瓜和向日葵试验示范种植基地,采取“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与78户脱贫户建立合作关系,按入股金额5.5%实行保底分红,每户每年可分红1100元… …
  一个个特色产业在“头雁”的带领下,不断壮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雁阵”领航,带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近日,在大河塔镇白南沟村,村党支部书记谢艳军和村民一起检修农机。参加“头雁”培训后,谢艳军转变过往“单打独斗”的理念,整合了全镇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小农户的农机,为全镇的高粱种植产业做农机社会化服务,深翻带种植服务面积突破15000亩,有效盘活了大河塔镇的撂荒地。
  2023年以来,榆阳区69名“头雁”、100多种“榆阳好产品”亮相农高会,在全国打开展示榆阳形象新窗口。同时,汇聚校地智慧,开辟出“头雁”赋能“集体+伙场+数字”三大经济新路径,助推317个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2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和初加工企业培育壮大、带动3000多名农户增收致富,形成“乡村振兴、头雁领航”崭新局面。
  乡村振兴不是“造盆景”,而是“育森林”。如今,一场由人才驱动的乡村振兴实验,正从“头雁振翅”走向“雁阵齐飞”。2025年,榆阳区将举办两期“头雁”培训,100多名新学员将分散在全区各个乡镇,带动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赋能乡村振兴。届时,榆阳区“头雁”培育数量将达到300多名,意味着每个村将拥有1名产业“ CEO” 。
  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表示,下一步,榆阳区将培育更多的“ 头雁”,为服务“三农”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动全区形成“群雁”高飞的蓬勃发展局面。
  (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