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7版
中国教育区域差异的动态评估与均衡策略
  试点教育公共服务可携带机制,保障随迁子女教育权益的连续性。构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体系,将设施维护成本、师资产出效能等纳入考核范畴,对资源利用率持续偏低的地区实施存量优化与增量管控的双重约束,倒逼资源配置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提升转型。
  (四)完善法治保障与社会参与机制,筑牢均衡发展制度根基
  1、加快教育均衡立法进程
  制定《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法》 ,明确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责任与资源分配标准,建立生均经费底线保障与动态调整机制。设立教育公平司法救济专项通道,优先受理中西部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争议案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
  2、激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活力
  创设教育公益信托基金,引导企业与社会资本定向支持中西部STEM教育创新、教师住房保障等关键领域。实施“银龄教师支援计划”,完善东部优质退休教师赴中西部支教的激励机制,重点填补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师资与偏远地区学科教师的结构性缺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协同治理格局。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多时期、多维度的教育数据,系统揭示了中国教育区域差异的动态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省域教育发展长期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组内差异贡献率超70% ,凸显同一区域内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东部通过经济优势形成“增长极”,而中西部受制于财政约束与内生动力不足,区域间绝对差距未见显著收敛。差异成因具有多维复合性:经济梯度、政策执行效能、地理约束与技术鸿沟交互作用,叠加制度路径依赖,共同固化了区域分异格局。研究进一步表明,单纯依赖总量补偿难以破解深层矛盾,需构建“差异化资源配置-政策效能提升-技术适配赋能-制度协同创新”的四维治理框架,推动教育均衡从被动补偿向结构优化转型。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数据时效性上,未能涵盖“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后的动态变化;指标覆盖上,对在线教育、职业教育等新兴领域刻画不足;方法论上,可引入空间面板模型或机器学习算法,以捕捉差异演化的非线性特征与时空交互效应;技术赋能层面,需探索适配西部地理特征与民族文化需求的智慧教育模式,避免技术推广的形式化倾向。未来研究应融合多学科视角,强化政策设计与实证分析的互动反馈,同时关注全球化、人口结构变迁等宏观变量对教育公平的潜在影响。唯有通过持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方能破解教育均衡难题,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注释
  ① 数据说明:本文中国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27个三级指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经计算所得。因载有2023年数据的上述部分统计年鉴尚未出版,故数据截止至2022年。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张春艳.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教育与经济,2023(6):11-20,30.
  [2]段从宇,迟景明.内涵、指标及测度:中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水平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8):36-42.
  [3]杨田,徐莹莹,王海英.从“结果变化”到“机制优化”:我国省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及优化研究——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4(2):36-46.
  [4]张学敏,赵国栋.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格局与演化— —基于2003—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的供给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6):59-77.
  [5]蔡文伯,甘雪岩.耦合协调与区域差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演变[J].当代教育论坛,2021(2):1-9.
  [6]潘兴侠,徐媛媛,赵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差异、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20(11):9-18.
  [7]刘精明.教育扩张与分布型教育不平等——复合教育基尼系数的演化性质及其检验[J].社会学研究,2023(1):68-95,227-228.
  [8]黄榕,丁晓昌.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7):100-113.
  作者简介
  孙小萌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