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1版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 高校教师师德提升与职业发展
  (四)新时代师范教育的特征
  新时代师范教育的特征体现了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首先,教师培养体系的多元化与灵活性成为其重要特征。随着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师范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注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实践与理论并重等多种方式,培养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的创新型教师。此外,新时代师范教育的特征还体现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教师教育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但同时也要注重本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融合,培养既能适应国际教育趋势,又能服务本土教育需求的教师。新时代师范教育还强调持续创新与实践导向,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应具备将创新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能力。这一特征促使师范教育不断适应时代变化,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确保教师能够应对快速发展的教育环境。总体来说,新时代师范教育的特征是多元化、国际化、创新化与实践导向的结合,旨在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教育挑战、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师德与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师德方面的问题​1、师德建设重视不足,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高校的师德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尽管高校普遍重视师德建设,但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使得其真正内涵常常被忽视,导致师德建设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贯彻。许多高校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和规定,但这些政策往往停留在文件层面,实际执行力度不足。师德教育被视为一种形式主义的要求,常常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脱节,成为一种“附加任务”,缺乏足够的关注和资源支持。在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压力面前,教师往往将师德教育置于次要地位,限制了整体师德水平的提升。
  当前的师德评估机制存在薄弱环节,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许多高校依赖学生的主观评价或教师自我报告进行师德评估,这些方式存在局限性,学生评价可能片面,而教师自评则容易出现“自我安慰”现象,无法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职业道德。现有的评估体系未能将师德与教师的晋升、奖励等职务变化紧密挂钩,因此缺乏足够的激励来提升和保持良好的师德表现。在职称晋升、薪酬调整等方面,高校主要依赖科研成果、教学效果等硬性指标,而师德的考量往往被忽视,甚至未将其作为重要的评审标准。
  缺乏有效评估机制的另一个问题是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未能健全。在一些高校,师德评估和监督还停留在定期检查和年度总结的形式上,缺乏常态化和制度化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师德建设依赖于个别教师的自觉性,而非整个教育体系的系统支持,缺乏持续的监督与反馈,导致师德评估的结果难以产生实质性改变。
  2、教师个体师德素养参差不齐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教师个体师德素养参差不齐是一个长期问题,严重影响了师德建设的整体效果。这种差异既体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上,也体现在其对师德要求的理解和践行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培训的不均衡是关键因素。尽管师德教育已纳入高校的职前和职后培训,但实际执行中,师德教育的普及性和深度存在差异,部分高校投入较多资源进行系统的师德教育,而另一些高校则缺乏重视,导致年轻教师和资深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尤为突出。其次,教师的个人价值观、道德认知和职业素养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师德不仅是一个外部要求,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教育理念导致教师对师德的认同和践行存在差异。此外,工作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