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3版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 高校教师师德提升与职业发展
  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考虑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许多高校的教师培训主要集中在基础的教学方法、学科知识的更新等方面,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领导力、创新教学等更为综合性和高层次的培训。这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能力上有所突破,但在管理能力、跨学科协作等方面的素质提升相对滞后,影响了其职业发展的全面性。
  教师培训的机会和频率也有限。许多高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不足,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部分教学型教师或年轻教师,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职业发展支持。这使得部分教师无法获得与行业发展和教育创新同步的知识和技能,制约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潜力。
  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与促进职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家精神的宣传与教育​
  1、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具备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坚定的责任感。教育家精神对师范教育产生的重要价值意蕴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教育家精神为师范教育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明确教书育人的使命感。通过系统的师德教育与培训,使教师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进而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不仅要承担起学科教学的任务,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新时代师范教育的标准要求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教育家精神正是培养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核心力量。通过高校在培养教师时加强教育家精神的传递,能够使教师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与教育质量。再者,高校应通过优秀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创新精神。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其在教学中不断追求卓越。这一过程与新时代师范教育的要求相呼应,特别是强化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持续创新、追求卓越,从而提升教育质量。综上所述,教育家精神为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深远的价值意蕴,帮助教师在全面发展中不断提高自我,成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者,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制定与执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制定明确的师德建设政策,将师德作为教师招聘、晋升、评估等各环节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建立严格的师德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日常教学和行为中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教育家精神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深刻的价值意蕴,特别是在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者。这一精神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因此,在师范教育中强化教育家精神,将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核心要求,有助于推动教师素质和师德建设的整体提升,从而满足新时代对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其次,执行方面应加强师德监督和反馈机制。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师德监督机构,定期开展师德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师德失范行为。这一做法与新时代师范教育的要求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