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4版
人工智能时代影视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与处理,能够自动识别关键帧、场景变化及人物动作,发挥自动剪辑、镜头选择与场景识别等功能。 其应用不仅提高了剪辑的精准度,还赋予影视剧制 [5 ]作更多可发挥的创意空间。2024年,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京剧院联合出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摄制的京剧电影《大唐贵妃》,依靠智能剪辑技术的支持,做到了中华传统戏曲跟现代科技的和谐融合。导演借助智能剪辑技术,精心安排帐幔以营造起水雾的感觉,让杨贵妃柔美多姿的身影隐隐约约,给影片添加了梦幻感十足的美感,使观众在品味京剧艺术的当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与时代风采。再如,《中国神话》是国内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该剧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由央视频、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联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合作推出。该片融合神话与科幻元素,通过智能剪辑技术,比如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等全部由AI完[6]成,是对AI技术影视化应用的一次先锋实践。 在《填海》中,电影制作者用智能剪辑技术分析每个场景的情感氛围,根据场景特点,自动生成了一些符合剧情的背景音乐,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比如,精卫填海的执着精神与现代人类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改变大海的形态、建 设海上机场进行了古今对话。[7]
 (三)文生视频助力文化创新
  AI文生视频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凭借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生成能力,实现了从文本到视频的跨越式转化。 AI[8]文生视频技术之核心在于将自然语言处理(NLP)与计算机视觉( CV )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从文本到视频的自动化生成。 其为影视剧作品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 2024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AI动画片《千秋诗颂》,属中国首部文生视频。其聚焦了国家统编语文课本中的200多首诗词,采用了水墨跟工笔画的风格,用动画形式呈现中国审美特色的美术视觉形象,体现出现代科技跟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成效。该动画片通过AI技术的辅助,综合运用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文生视频等最新技术成果,支持了从美术设计到动效生成,再到后期成片的各个环节。 其采用源自中国传统的绘[10 ]画风格,把古典诗词跟画面做了巧妙融合,为观众带来饱含中华古典风格的视觉体验。动画里的人物形象跟背景场景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精细度与流畅性,且展现出传统手绘无法达到的层次感,让整部动画恰似一幅能流动的中国画,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风采。
  结语
  AI技术在影视剧产业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影视创作和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一定程度上把影视工作者从传统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使之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更具创意性的工作中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当然,传承并不意味着守旧,通过对A I技术的精准使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了影视产业的重要使命。同时,也应多关注AI技术在影视产业中的应用可能带来的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协调。
  参考文献
  [1]涂文学.文化为中国城市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J].湖南社会科学,2023(4):28-33.
  [2]赵志强.分析影视作品中对白在角色塑造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24(36):169-171.
  [3]李佳霖.苏剧《国鼎魂》:直观主动地传播苏剧艺术[N].中国文化报,2024-10-15(008).
  [4]上官云.创新!苏剧改编电影,《国鼎魂》如何赢得观众的心? [EB/OL].https://www.workercn.cn/c/2023-06-06/7865703.shtml.
  [5]白建林.智能剪辑:AI技术在微视频剪辑中的应用与展望[J].新闻研究导刊,2024(18):16-22.
  [6]新闻[J].影视制作,2024(4):9-12.
  [7]2024· AI短剧讲好中国故事[J].大众电视,2024(19):20-26.
  [8]Video generation models as worldsimulators[EB/OL].https://openai.com/index/video-generation-models-as-world-simulators/.
  [9]谢波,李玉菁.AI文生视频技术安全风险的生成逻辑及其协同治理[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25(2):1-9.
  [10]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启播[EB/OL].https://tv.cctv.cn/2024/02/24/VIDEURPDMJbI3h5kTzH0CtBV240224.shtml.
  作者简介
  王 莎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文化与科技教研部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科技创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