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3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10], 为共同体形成提供科学指引,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天下观”“大一统” 等精神基因,将传统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结合,构建强调多元统一的理论基础,支撑政治认同与社会团结。历史逻辑印证共同体形成的必然性。从先秦“诸夏”融合、秦汉“大一统”实践,到隋唐民族大交融,乃至近代共御外侮的抗争,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互动中凝聚,深化了整体认同。中华民族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通过数千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牢不可破的整体意识,这一历史谱系印证了共同体从自发到自觉的演进轨迹。实践逻辑要聚焦数字时代创新,线下借研学旅行增进跨民族情感,线上用区块链搭建文化共享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当文化成果融入教育、数字技术再现历史,共同体意识从理论转化为实践,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全维度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为核心,融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等内容,构建“大思政”理论体系,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内容更具系统性、逻辑性与权威性。
  (一)打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协同的课程矩阵
  一是主渠道深耕与特色课程创新。在教育生态构建上,主渠道深耕与特色课程创新并行。在“ 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增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解读“四个共同”内涵;聚焦时代命题,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振兴田野调查,研究显示这能使学生对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理解深度提升42% ; [ 1 1]通过分析“一带一路”跨文化管理实践,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关联。同时,以研讨和微论坛形式,引导学生破除认知误区,树立正确民族观与文化观。二是在课程思政与文化浸润方面,各学科协同发力。在“中国文学史”教学中剖析元曲中的民族文化融合,“考古学”课程则以出土文物佐证“多元一体”格局。理工农医类学科结合民族科学家事迹与科技援疆援藏案例,展现共同体建设中的科技与团结力量。通过举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月”,开展多民族非遗展演,数据表明参与的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达58% ,[12] 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感受各民族文化交融魅力。
  (二)构建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链条
  一是激活历史与现实联结的沉浸式实践。组织学生走进陕西回族聚居区、羌族村落,与非遗传承人互动,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切身感受“两个共同”的实践逻辑,深化对民族地区的情感认同与责任意识。精心设计沉浸式研学路线,以重走长征路、解读红色地标、还原团结故事为脉络。在吴起镇革命旧址,聆听“回汉群众共护红军伤员”的口述史;在“西北联大”旧址,联合党史专家挖掘抗战时期多民族师生守护文化血脉的史实;在瓦窑堡会议旧址前,录制统战实践Vlog,展现各民族支援革命的历史细节。这些实践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可视化叙事,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党的领导作用,激发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二是培育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化践行。班级管理中,组织文化分享会与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分享汉族春节、藏族雪顿节等家乡习俗,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与信任,破除文化隔膜,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通过“同心志愿服务”将意识转化为行动。走进社区举办“邻里文化节”,以包饺子、剪纸等活动促进各族居民互动,消除陌生感。服务民族老年居民时,了解传统家风,尊重民族习俗差异,传递关怀与尊重。面对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志愿者不仅开展文化课程辅导,还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进行心灵陪伴。此类志愿服务以行动诠释互帮互助,让学生强化责任感,其能使参与者对共同体意识的践行意愿提升61%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