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7版
在基层建功立业的西农学子
    尹鹏先(左二)指导村民开展香菇生产

2019-2020年在商洛市丹凤县铁峪铺镇花魁村驻村锻炼。刚到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刘娟在交纳合疗、开具证明时就被村民质疑刁难。村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她找准问题症结,利用两个月时间跑遍8个村民小组300多户,梳理更新了涉及村情民情、脱贫攻坚的20多类台账,建立了村情民情“资料库”。
  “主动摆正位置,与群众打成一片,用心用情干事,吃苦耐劳工作,是我成长的突破口。”脱贫攻坚时期,刘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了382户安全住房和安全饮水信息系统,主动负责易地搬迁、光伏发电、健康扶贫等工作。为了稳固壮大集体经济,她主动领办集体经济肉驴项目,天天蹲点学习养殖经验,想方设法与负责人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又带动3户贫困户增收。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驻村干部获得了信任,连他们的食堂也开始有悄悄留下的“百家饭”了。
  “在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气中,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不求石破天惊,只需润物无声。”这是刘娟基层工作的深刻体会。
  郭孟凯(西农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8届毕业生)在2018年考取陕西省选调生,曾在渭南市蒲城县紫荆街道黄家村驻村锻炼,现工作于渭南市蒲城县委办公室,担任综合组干部。
  自从成为选调生,郭孟凯就以“脱贫致富,产业为基”为思路,积极为村级产业发展想办法、谋出路。他带领镇村干部返回母校寻找食用菌专家杜双田教授“取经学艺”,确保双孢菇产业及时落地。同时,参与建设黄家村电商平台,开拓县内市场,利用微信推文宣传营销。在菌种被污染之际,立即对接学校导师,及时处理杂菌,减少损失12万余元。在“紫荆街道名优产品进西电”活动中,努力当好宣传员和销售员,两天内销售双孢菇6000多斤,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订购销协议,为发展订单农业奠定基础。他还邀请学校专家教授就金银花种植、大棚瓜果蔬菜培育开展专题讲座,进行现场讲解。在金银花丰收季节,动员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亲自采摘、烘干、晾晒,助力推进村社合一体制在黄家村落地生根。依托星级村的创建,他探索出文明户评选、老年协会、乡村夜校、空中课堂、道德讲堂、志愿者服务、爱心超市、红白理事会、村级自乐班等十大载体,试图激发全村内生动力,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双同步。
  融入基层,他们各有各的法宝
  走出校园不久的尹鹏先(西农林学院生态学专业2018届博士毕业生)对基层还比较陌生,带领老百姓种什么?养什么?怎么卖?如何破解产业发展的困局?都成为摆在他眼前的现实问题。不过,他很快找到了自己融入基层的“法宝”——向当地老百姓请教,拜群众为师。
  2018年,尹鹏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先后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函、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录取通知、陕西省选调生录用通知以及在高校工作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他放弃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放弃在高校工作的优渥环境,做了一名选调生,来到秦岭深处的汉中市留坝县烧房坝村工作。
  起初,农户对尹鹏先总是“敬而远之”,认为他是来“镀个金”就走的,但相处时间久了,他们发现这个年轻人是实实在在愿意为村子做实事的,就开始和他无话不谈。在这种密切而亲近的接触中,尹鹏先开始慢慢了解并熟悉农村工作。
  尹鹏先发现,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村内还没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于是,他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决定在村里发展香菇产业。
  村上的扶贫社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建起了能产20万筒以上规模的香菇生产基地,又用了一个半月,组织村民生产出23万筒袋料香菇菌筒。大家的这份干劲,让尹鹏先信心倍增。此后两年时间,全村香菇生产蓬勃发展,吸引了35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培育产业大户58户,占常住户的50.1%,同时带动全村所有劳动力参与务工。
  截至目前,烧房坝村累计发展袋料食用菌103.6万筒,总产值超过600万元,带动参与农户年人均增收7400余元,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发展项目、人人参与增收”的良好局面。尹鹏先还积极为本地农产品直播“带货”,在央视视频、京东直播等媒介宣传留坝“棒棒蜜”、留坝香菇等消费扶贫产品,为留坝农特产品销售开辟出新路径。
  马小军是西农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2019届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2019年被甘肃省招录为省直单位省水利厅定向选调生。现工作于甘肃省舟曲县峰迭镇狼岔坝村,担任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