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7版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内在关联
帮扶提高适龄儿童受教育水平,积极组织科技培训与教育项目,宣扬积极向上的科学文化,破除当地落后陈旧的风俗,从而全面提升脱贫地区的人文素质。[1]
  (一)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打造一支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
  如何创造良好教师工作环境,确保人才能够招得进、留得下、稳得住,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1、聚焦难点,坚决打通“最后一公里”。“交通基础设施是两个地区之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类型的交通基础设施配置会影响各地区的运输成本,进而会影响要素的聚集、扩散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2]
  以布朗山乡为代表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主要位于偏远的山区,交通仍然存在很多不便利的地方,因此进一步改善偏远地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减少交通成本,才能增加对外界人才的吸引力。
  2、加大各教学点资金投入力度,解决教师教育和生活问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教学点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强调研,按照先急后缓、先条件差后条件较好、投资少见效快,区分类别,制定具体整改帮扶方案,特别是把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好,办成“暖心工程”。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研究,依据各教学点艰苦边远困难程度等实行差别化补助,提高差异化标准,不能不加区分一刀切,充分发挥和体现政策优势。
  3、建立健全良好的制度机制。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是确保乡村教育队伍稳定的关键。应适当修改和完善乡村教育招聘办法,对招生对象、条件、岗位服务时间、工作业绩表现、调动和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要求;积极研究探讨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实施办法,最大可能和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住房保障、医疗挂钩,建立乡村教师后备人才库,推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
  (二)打通“远程教育”通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质增效
  如何把学校办成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学校”,让孩子们“上好学”,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让孩子们“学得好”,唯有打通“远程教育”通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质增效,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1、搭建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全省甚至全国一体化教学信息网,通过“远程教学”的方式,真正打通“远程教育”通道,促进乡村小学和教学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
  2、建立健全合作帮扶机制,加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教学交流。我国优质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里,乡村因环境较为闭塞,老师们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城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应对口帮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小学部和各教学点,切实做到同堂授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形成群策群力帮扶的良好局面。
  (三)打开“多渠道就业”通道,整体提高全民综合素质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只有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寻求长远发展。
  1、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内在动力。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贫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教育、宣传和引导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加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及时把国家的各种创新理论和发展规划、发展理念向广大人民群众讲清楚、讲明白,以求达成共识,从而激发当地人民的内生动力。
  2、扩容“职业高中”,加大“职业培训”。九年制义务教育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下一步要把扩容“职业高中”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加快推进职业高中布局结构调整,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应届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3]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要获得更多的发展成果就必须进一步提升人口素质,因此乡村振兴与发展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乡村振兴的各项职能蕴含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多维展开的持续性过程,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又需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协同联动,因此厘清关键性问题,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前行,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教育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注释
  [1]杜举.乡村振兴视域下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1(21):27-29.
  [2]GonzdlezR,LanaspaL,PueyoF.Tradepolicies,concentration,growthandwelfare[J].EconomicModelling,2009(7):1355-1364.
  [3]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02).
  作者简介
  秦桂芬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部乡村治理
  冯 懿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部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