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5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中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3]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归宿就是为了农民,就是解决好“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也就是要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乡村振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农民群众,必须为了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造福农民群众。要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到哪里去,更要明白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只有弄明白这些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法治化才能有效推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故此,实施乡村振兴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4]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是可持续发展的振兴。只有坚持乡村振兴为了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造福农民群众,才能为乡村振兴法治化提供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力量和无穷的智慧,才能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农民群众生活得更为体面,更有尊严,更有品质。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条规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指明了乡村振兴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乡村振兴道路的根本问题上,我们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以法治为前提和保障走好以下之路:
  (一)走共同富裕道路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无论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还是组织振兴,目的为了共同富裕。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巩固不变,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走新型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市和农村是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城市有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优势,而农村有土地、优质农产品、良好生态屏障、特色文化等要素优势。《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使城市和农村生生不息,推动城乡要素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有序流动,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推动新型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三)走乡村生态绿色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要按照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总要求来推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厕所革命,优化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在产业方面,发挥农村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立足和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手工业、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康养和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绿色产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引导农民群众关心、支持、参与和守好绿色家园,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好惠及农民群众,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日子。
  (四)走乡村独特文化振兴道路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能够提振乡村精气神,增强农民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孕育乡村文明风尚,为构建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源。文化兴,乡风兴,乡村兴。农村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本土文化形态。这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乡村风貌、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特色村寨,等等。
  发扬和传承好乡村的和睦友善、守望相助、诚信守礼等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保护好这些活化的乡村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同时,在传承中注重创新,赋予乡村独特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时代价值和时代使命,焕发新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昌盛,成为人人向往美好魅力乡村。
  要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气,利用文化站、农家书屋、宗亲会等平台,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好人好事、良好家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树立良好精神风貌。大力倡导民间艺术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