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硕士生涯教育问题及优化策略
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是就业指导和相关政策解读的讲座以及企业的宣讲会,并且更多针对应届毕业生展开。相关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缺乏创新,无法与现实生活的状况相契合。除此之外,国内高校较少为学生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和中心,导致专业人员欠缺,无法对学生形成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7]
(三)国家政策与社会观念
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就业形势,如今研究生硕士学历在求职中的优势逐步下降,高校研究生扩招以及人才市场的供大于求让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其次,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新闻也对学生的就业心态产生影响。每年毕业季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报道也给毕业生带来恐慌,这也让许多学生对就业产生畏惧心理,想要继续选择逃避,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8]
此外,国家政策的供给不足也影响生涯教育工作的开展。从1955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相关通知要求加强升学指导教育,到2019年再次将生涯教育纳入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虽然提及生涯教育的文件数量不少,但还是未提出明确的规定。这也直接影响了课程开发、教学展开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重视的情况下,地方学校自己探索开展生涯教育的过程具有一定困难。[9]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优化策略
(一)学生主动参与职业生涯学习
研究生生涯规划需要“全员”即人人参与,无论是从学校领导干部到班级老师、辅导员再到研究生学生本身都需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学生作为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更应该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差异性。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学习,懂得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在接受生涯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实践演练,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扬长补短,为进入职场和社会作准备。
我国总体生涯教育规划起步较晚,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全过程育人”要求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都要接受生涯教育,并且做到“三早”:早起步,早了解,早规划。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期间已经缺乏完善的生涯规划指导,所以在研究生入学时就应起步,在日常学习中加入对职业规划的思考,找到自身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为后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奠定基础。
目前来看,职教专业的学生大多为学制两年的专业型硕士,第一年学习专业课程,第二年以实习和准备毕业论文为主,时间较为紧张。学生应该尽早学习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定位,做出相关的职业规划。研一年级因专业课较多,应为职业认知准备期。这一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多方面了解相关职业信息,寻找自身优势与定位。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就业观,并指导学生为自己定制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研二年级则是职业熟悉定位期,需要相关实践活动做辅助工作。学生应该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全方位”职业生涯教育平台的资源,努力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以此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体系。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加强实践性,利用假期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到相关企业实习。在实习结束后总结相关经验,增加对职业的认识和环境的认知,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规划适应就业大环境。
(二)学校完善生涯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工以及所有参与育人工作的教育者都积极重视职业生涯教育。高校的生涯教育教师队伍通常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组成,结构比较单一。高校可以对校内教师加强培训的基础上引入相关工作单位的一线部门人员,以及优秀的校友等辅助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高校辅导员、一线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以及优秀校友组成的教师团队代表不同的视角并且各具优势,四者结合加速形成校内校外全员参与的育人体系。[10]
其次,高校帮助搭建和完善生涯教育平台,构建全方位的育人平台也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环节之一。平台的组成包括就业指导中心、网络资源平台、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以及研究生生涯规划相关的论坛和社团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知识来源和帮助。[11]如今已是网络与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新媒体渠道,促进职业生涯教育的传播信息化。学生可以在碎片时间接收职业规划的相关方法,就业信息、国家政策、优秀校友经验分享等,为学生搭建职业信息共享平台,为学生形成合适的职业规划提供帮助。[12]
最后,学校作为给学生提供知识的场所,应该努力利用校内外资源充分开发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职业规划的场所。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增设校内的实训基地、举办技能竞赛、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13]
国家与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人才竞争的加剧也提醒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身定位、职业信息以及社会发展趋势都有充分的了解,对提高国家人才竞争力有所裨益。促进中国特色生涯教育的发展并贯彻“三全育人”的“全方位”理念,需要国家宏观层面的统筹规划和支持,以及微观层面的生涯教育一
(三)国家政策与社会观念
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就业形势,如今研究生硕士学历在求职中的优势逐步下降,高校研究生扩招以及人才市场的供大于求让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其次,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新闻也对学生的就业心态产生影响。每年毕业季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报道也给毕业生带来恐慌,这也让许多学生对就业产生畏惧心理,想要继续选择逃避,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8]
此外,国家政策的供给不足也影响生涯教育工作的开展。从1955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相关通知要求加强升学指导教育,到2019年再次将生涯教育纳入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虽然提及生涯教育的文件数量不少,但还是未提出明确的规定。这也直接影响了课程开发、教学展开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重视的情况下,地方学校自己探索开展生涯教育的过程具有一定困难。[9]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优化策略
(一)学生主动参与职业生涯学习
研究生生涯规划需要“全员”即人人参与,无论是从学校领导干部到班级老师、辅导员再到研究生学生本身都需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学生作为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更应该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差异性。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学习,懂得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在接受生涯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实践演练,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扬长补短,为进入职场和社会作准备。
我国总体生涯教育规划起步较晚,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全过程育人”要求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都要接受生涯教育,并且做到“三早”:早起步,早了解,早规划。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期间已经缺乏完善的生涯规划指导,所以在研究生入学时就应起步,在日常学习中加入对职业规划的思考,找到自身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为后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奠定基础。
目前来看,职教专业的学生大多为学制两年的专业型硕士,第一年学习专业课程,第二年以实习和准备毕业论文为主,时间较为紧张。学生应该尽早学习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定位,做出相关的职业规划。研一年级因专业课较多,应为职业认知准备期。这一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多方面了解相关职业信息,寻找自身优势与定位。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就业观,并指导学生为自己定制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研二年级则是职业熟悉定位期,需要相关实践活动做辅助工作。学生应该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全方位”职业生涯教育平台的资源,努力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以此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体系。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加强实践性,利用假期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到相关企业实习。在实习结束后总结相关经验,增加对职业的认识和环境的认知,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规划适应就业大环境。
(二)学校完善生涯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工以及所有参与育人工作的教育者都积极重视职业生涯教育。高校的生涯教育教师队伍通常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组成,结构比较单一。高校可以对校内教师加强培训的基础上引入相关工作单位的一线部门人员,以及优秀的校友等辅助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高校辅导员、一线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以及优秀校友组成的教师团队代表不同的视角并且各具优势,四者结合加速形成校内校外全员参与的育人体系。[10]
其次,高校帮助搭建和完善生涯教育平台,构建全方位的育人平台也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环节之一。平台的组成包括就业指导中心、网络资源平台、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以及研究生生涯规划相关的论坛和社团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知识来源和帮助。[11]如今已是网络与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新媒体渠道,促进职业生涯教育的传播信息化。学生可以在碎片时间接收职业规划的相关方法,就业信息、国家政策、优秀校友经验分享等,为学生搭建职业信息共享平台,为学生形成合适的职业规划提供帮助。[12]
最后,学校作为给学生提供知识的场所,应该努力利用校内外资源充分开发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职业规划的场所。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增设校内的实训基地、举办技能竞赛、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13]
国家与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人才竞争的加剧也提醒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身定位、职业信息以及社会发展趋势都有充分的了解,对提高国家人才竞争力有所裨益。促进中国特色生涯教育的发展并贯彻“三全育人”的“全方位”理念,需要国家宏观层面的统筹规划和支持,以及微观层面的生涯教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