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4版
高职院校多方联动纵横推进防范网络诈骗对策与建议
——以某高职院校为例 ◎权书文 陈秋媚 李海霞
    公安干警帮助大学生提升网络防诈骗意识,增强防范网络诈骗能力。

  近年来,大学生遭遇诈骗事件明显增多,严重影响学生经济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以某高职院校为例,深度分析2021年遭遇网络诈骗学生情况,总结网络诈骗常见手段与特点。经一对一深度访谈,宿舍、班级同学侧面了解探索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具体原因,结合2021年开展防范网络诈骗教育和相关工作实际,提出分层组建“校-院-班-舍”防诈骗工作交流群,开展一次防骗知识测验,打造宣传矩阵组建学生反诈宣传队伍等“九个一”的高职院校防范网络诈骗措施。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技术突飞猛进,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日益兴盛,便捷的支付方式、形式各样的网络促销、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正以强大的冲击力不断刷新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深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大学生逐渐成为新时代下网络世界的佼佼者、共享经济的主导者、便捷支付的爱戴者。[1][2]中国互联网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10-19岁,20-2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2.3%、17.4%,占比高于其他群体。[3]然而,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缺乏、心理心智不够成熟、网络游戏较多、网络购物频繁、消费几乎100%移动支付等特点,成为网络诈骗的重要对象。[4]腾讯2020年《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显示,18-28岁的被害人所占比例超出55%,而18-28岁被骗群体中接近45%为在校大学生群体。今年以来,某高职院校学生累计被骗案例同比增长147.1%,单次被骗最大金额10万元,师生经常收到境外等诈骗电话、诈骗短信、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等诈骗信息。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防范。因此,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防范网络诈骗教育,提高大学生防范诈骗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某高职院校学生被网络诈骗常见手段与特点
  2020年《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总体形势严峻,且日益呈现技术对抗性强、诈骗手法翻新快、诈骗目标年轻化等新特点新趋势。根据公安部行侦局2021年5月12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统计,结合某高职院校2021年以来网络诈骗案例,总结分析网络诈骗常见手段及其特点。
  (一)网络诈骗常见手段
  1、冒充电商客服。2021年5月,王同学接到电话,称其在网上购买的衣服有质量问题要给其退款并给予一定的赔偿,王同学加了对方微信后,对方发来一条退款链接,退款中要求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预留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在填完相关信息后,骗子向王同学索要手机收到的验证码,王同学在提供验证码后发现银行卡内钱被转走,随后王同学被拉黑。
  2、网络虚假游戏。陆某在玩手机游戏时,突然从窗口弹出“买卖游戏装备赚取差价”的消息,陆某添加对方微信,对方作为免费中介给买卖双方介绍业务,首次让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