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多方联动纵横推进防范网络诈骗对策与建议
某200元购买装备,350元卖出,提现顺利。几天后,陆某1200元购买装备,1600元卖出,提现顺利。一周后,陆某2500元购买装备3500元卖出,提现显示操作错误被冻结,需缴纳5000元押金,客服人员帮助解冻后退回,缴纳押金后陆某被拉黑。
3、网络刷单。某同学帮电商刷单,给佣金。例如,先刷一笔100元,返佣金15元;再刷一笔300元,返佣金50元;再刷5000元,被拉黑。
4、非法网络购物。杨同学通过抖音等平台加陌生人微信,关注一段时间后陌生人向杨同学介绍一款购物返现的APP,每500元购买一个账号用于购物返现(例如花100元购买一箱方便面,收到快递后,返现120元),使用一段时间后该同学向家人、朋友介绍这款APP,多人使用一段时间,投入几千至几万元后不能提现。经公安机关鉴定该APP涉嫌网络洗钱、涉嫌网络传销、涉嫌网络诈骗。
5、虚假投资理财诈骗。陈同学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关于炒股的文章,感觉写得很好,就添加了文章里发布的微信,对方邀请陈某进入炒股精英群。一个“股票导师”在群里进行荐股和行情分析,陈某看了几天后,发现群里的人按照“导师”的分析都赚钱了,蠢蠢欲动试水投资,几次尝试后都赚钱了,随加大投入。在两周时间内,陈某通过网络贷款、家人借钱陆续投入3万余元,但在提现时一直无法成功,发现被骗。
6、其他。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还有“杀猪盘”诈骗、网络贷款诈骗、冒充熟人或领导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注销“校园贷”诈骗等。
(二)网络诈骗特点
和传统的诈骗犯罪一样,网络诈骗也是以传播虚假的事实、信息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他人的财务为目的。但与传统的诈骗犯罪行为不同的是,网络诈骗是以互联网作为实施犯罪行为的平台。[5]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诈骗的各种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大致来说,校园网络诈骗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1、诈骗手段多样化。从被骗学生情况可以看出,嫌疑人实施诈骗的手段非常丰富多样,甚至有一些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方式方法。如兼职招聘、买卖收购游戏装备等,尽管各级组织都在加强教育,但是新的网络诈骗手段仍不断出现,让学生防不胜防。
2、施诈者身份高度隐蔽。互联网的虚拟性使施诈者容易隐蔽身份,有些冒充“公检法”,有些利用服务器架设在境外进行诈骗,身份随机变换,难以识别、难以追踪。
3、施诈者团队专业化。从虚假买卖、冒充客服、虚假投资等案例看,施诈者精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再是一个或者几个人开展,而是从联络、客服到金融账号构成链条完整的专业化团队。
4、网络诈骗危害更大。网络诈骗不仅可以骗到有余额的同学,还可以诱导困难生通过网络借贷等方式被骗,导致困难生家庭雪上加霜,甚至被迫休学。
大学生被网络诈骗原因分析
经与被骗学生一对一深度访谈,向宿舍、班级同学侧面了解,结合2020年《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某高职院校被骗学生主要特点有:
1、几乎所有被骗同学都有贪图小便宜的念头,都存在侥幸心理,明明怀疑自己正在被骗,还要天真的以为自己“运气好”,遇到赚钱的机会了。
2、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差,容易轻信别人,法律意识淡薄。
3、日常消费以网络购物为主,在网购中退货换货相对比较频繁。
4、不少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在虚拟的游戏中有相当一部分未曾见面的游戏伙伴,确有深度信任感。
5、错误认识网络诈骗,认为自己没钱,就不是诈骗者的目标。盲目自信,认为自己不会被骗,所有的诈骗手段都可以轻易识别,因此对学校、辅导员等老师的防诈骗教育视而不见。
6、同学之间交流少,不及时向师生验证。遇到不确定自己是否被骗时,不和同学交流,不敢向老师求证,只能默默的自己猜测。
多方联动有效应对大学生网络诈骗措施
根据某高职院校被诈骗案例,结合2021年开展防范网络诈骗教育和相关工作实际,组建校-院-班-舍的纵向防范网络诈骗队伍,举办诈骗案例通报、防诈骗主题班会、防诈骗能力测试、防诈骗情景剧演出等多项活动,形成“九个一”的高职院校防范网络诈骗经验。
1、分层组建一个防诈骗工作交流群。在校-院-班-舍四个层面组建防诈骗工作交流群,及时将诈骗案发情况和具体案情进行通报,推送反诈视频、文章等内容,将反诈信息第一时间流转到每位师生。
2、关注一个防诈骗公众号和注册小程序。责任到人100%全覆盖安装“国家反诈中心”官方APP,关注“国家反诈骗中心”公众号。
3、举办一场防诈骗专题讲座。邀请防诈骗公安民警举办防诈骗专题讲座,进行典型案例剖析及防范指导,及时向师生提供最新的反诈资讯。
4、签订一份个人防诈骗倡议书。所有同学签订防诈骗倡议书,课间集体朗读国家反诈骗中心总结的10条常见诈骗手段,不断加深印象,提高防诈骗能力。
5、开展一次防骗知识测验。通过“易班”APP,组织广大学生进行一次防诈骗知识测验。对考试不合格者,专人辅导,直至人人过关。
3、网络刷单。某同学帮电商刷单,给佣金。例如,先刷一笔100元,返佣金15元;再刷一笔300元,返佣金50元;再刷5000元,被拉黑。
4、非法网络购物。杨同学通过抖音等平台加陌生人微信,关注一段时间后陌生人向杨同学介绍一款购物返现的APP,每500元购买一个账号用于购物返现(例如花100元购买一箱方便面,收到快递后,返现120元),使用一段时间后该同学向家人、朋友介绍这款APP,多人使用一段时间,投入几千至几万元后不能提现。经公安机关鉴定该APP涉嫌网络洗钱、涉嫌网络传销、涉嫌网络诈骗。
5、虚假投资理财诈骗。陈同学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关于炒股的文章,感觉写得很好,就添加了文章里发布的微信,对方邀请陈某进入炒股精英群。一个“股票导师”在群里进行荐股和行情分析,陈某看了几天后,发现群里的人按照“导师”的分析都赚钱了,蠢蠢欲动试水投资,几次尝试后都赚钱了,随加大投入。在两周时间内,陈某通过网络贷款、家人借钱陆续投入3万余元,但在提现时一直无法成功,发现被骗。
6、其他。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还有“杀猪盘”诈骗、网络贷款诈骗、冒充熟人或领导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注销“校园贷”诈骗等。
(二)网络诈骗特点
和传统的诈骗犯罪一样,网络诈骗也是以传播虚假的事实、信息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他人的财务为目的。但与传统的诈骗犯罪行为不同的是,网络诈骗是以互联网作为实施犯罪行为的平台。[5]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诈骗的各种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大致来说,校园网络诈骗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1、诈骗手段多样化。从被骗学生情况可以看出,嫌疑人实施诈骗的手段非常丰富多样,甚至有一些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方式方法。如兼职招聘、买卖收购游戏装备等,尽管各级组织都在加强教育,但是新的网络诈骗手段仍不断出现,让学生防不胜防。
2、施诈者身份高度隐蔽。互联网的虚拟性使施诈者容易隐蔽身份,有些冒充“公检法”,有些利用服务器架设在境外进行诈骗,身份随机变换,难以识别、难以追踪。
3、施诈者团队专业化。从虚假买卖、冒充客服、虚假投资等案例看,施诈者精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再是一个或者几个人开展,而是从联络、客服到金融账号构成链条完整的专业化团队。
4、网络诈骗危害更大。网络诈骗不仅可以骗到有余额的同学,还可以诱导困难生通过网络借贷等方式被骗,导致困难生家庭雪上加霜,甚至被迫休学。
大学生被网络诈骗原因分析
经与被骗学生一对一深度访谈,向宿舍、班级同学侧面了解,结合2020年《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某高职院校被骗学生主要特点有:
1、几乎所有被骗同学都有贪图小便宜的念头,都存在侥幸心理,明明怀疑自己正在被骗,还要天真的以为自己“运气好”,遇到赚钱的机会了。
2、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差,容易轻信别人,法律意识淡薄。
3、日常消费以网络购物为主,在网购中退货换货相对比较频繁。
4、不少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在虚拟的游戏中有相当一部分未曾见面的游戏伙伴,确有深度信任感。
5、错误认识网络诈骗,认为自己没钱,就不是诈骗者的目标。盲目自信,认为自己不会被骗,所有的诈骗手段都可以轻易识别,因此对学校、辅导员等老师的防诈骗教育视而不见。
6、同学之间交流少,不及时向师生验证。遇到不确定自己是否被骗时,不和同学交流,不敢向老师求证,只能默默的自己猜测。
多方联动有效应对大学生网络诈骗措施
根据某高职院校被诈骗案例,结合2021年开展防范网络诈骗教育和相关工作实际,组建校-院-班-舍的纵向防范网络诈骗队伍,举办诈骗案例通报、防诈骗主题班会、防诈骗能力测试、防诈骗情景剧演出等多项活动,形成“九个一”的高职院校防范网络诈骗经验。
1、分层组建一个防诈骗工作交流群。在校-院-班-舍四个层面组建防诈骗工作交流群,及时将诈骗案发情况和具体案情进行通报,推送反诈视频、文章等内容,将反诈信息第一时间流转到每位师生。
2、关注一个防诈骗公众号和注册小程序。责任到人100%全覆盖安装“国家反诈中心”官方APP,关注“国家反诈骗中心”公众号。
3、举办一场防诈骗专题讲座。邀请防诈骗公安民警举办防诈骗专题讲座,进行典型案例剖析及防范指导,及时向师生提供最新的反诈资讯。
4、签订一份个人防诈骗倡议书。所有同学签订防诈骗倡议书,课间集体朗读国家反诈骗中心总结的10条常见诈骗手段,不断加深印象,提高防诈骗能力。
5、开展一次防骗知识测验。通过“易班”APP,组织广大学生进行一次防诈骗知识测验。对考试不合格者,专人辅导,直至人人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