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域下的普职分流现状与对策
分流,即初中毕业后近1∶1的学生会分别进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继续就读。
(二)什么是教育公平
公平一直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发达社会文明的象征。西方最早从十六七世纪就开始盛行一场始于宗教改革的教育普及运动,人们认为教育可以改善生活和社会地位;到后来,马丁·路德在欧洲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他希望公民都应该识字,这样便可以与上帝交流;以及后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每场政治改革都提出了普及免费和世俗的义务教育的主张,在西方人士看来这是资产阶级政治纲领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明白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特征还十分明显。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开创教育改革的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要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为教育的公平而奋斗。
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双重内涵。教育权利平等是指人们不受性别差异、政治背景、社会地位又或是种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限制,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每人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平等的。[3]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前景公平。[4]若要达到教育公平,首要条件是要先承认个人的差异性,同时必须要求每个人的需求与他的能力和成就相匹配。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分配教育机会,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教育资源,获得最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即“因材施教”。
教育分流的本质与困境
(一)教育分流的内在本质
其一,教育分流是教育的内在本质。第一,教育分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不同类型的人才,使人们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发展。第二,教育分流是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分流才可以将学校按照不同职能划分,让学生进入不同性质的学校,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最大化。第三,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正是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分流改变了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清楚地定位自身水平,从而获得最佳发展。
其二,教育分流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每个人的潜质和付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是无法磨灭的。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付出的努力程度不同,人们会拥有不同的职业,同时也相应地享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个体能动的努力程度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层次,与社会各阶层的需求相吻合。教育分流能够真正施行,是因为社会的合理分工与努力程度不同的人群相结合。教育分流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个体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一种社会群体逐渐向高收入、高学历职业流动的现象。与此同时,这种流动在教育分流的需求中产生了积极的反拨效应,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刺激。人们会明白,即使自己的出身、地位不如他人,但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思想、经济层面的提升。
其三,教育分流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人的终身教育和全方面发展,将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并根植本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分流教育。二战后的德国实行“双元制”的教育分流模式,实现了经济与国力的快速发展。“双元制”是指在企业与普通学校中穿插职业教育的培训。企业偏重实践操作,直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学校则更重理论的教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和学科内容,这样“双管齐下”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顶尖大学的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举世闻名,其职业教育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美国普职教育第一次分流时发生在高二阶段,已经接受了近十年学术教育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下一步接受的教育模式;在经历了又两年的高中教育后发生了第二次分流,高四的学生对其未来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一部分申请进入四年制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接受学术教育,而另一部分则进入两年制的职业学院或社区大学,为求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5]
(二)教育分流的困境
一方面来看,教育分流的确在我国教育系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教育分流开始实施就一直伴随着争议与否定。它的好处值得我们认可,但它带来的问题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从学生角度来说,教育分流的确为农村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上升空间,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但是这样也让正处在三观塑造阶段的高中生走入一种误区,即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以后就是从事职业技术的劳动者,没有接受学术教育听起来“体面”,所以学生在教育分流阶段不会认真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宁可“垫底”,也不会选择职业教育。这样盲目且不顾学生自身实际水平和能力的现象只会使得各大学校加强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了在一次次的教育分流中占据优势,学生就会不停歇地学习,身心没有得到全方面
(二)什么是教育公平
公平一直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发达社会文明的象征。西方最早从十六七世纪就开始盛行一场始于宗教改革的教育普及运动,人们认为教育可以改善生活和社会地位;到后来,马丁·路德在欧洲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他希望公民都应该识字,这样便可以与上帝交流;以及后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每场政治改革都提出了普及免费和世俗的义务教育的主张,在西方人士看来这是资产阶级政治纲领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明白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特征还十分明显。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开创教育改革的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要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为教育的公平而奋斗。
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双重内涵。教育权利平等是指人们不受性别差异、政治背景、社会地位又或是种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限制,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均等是指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每人接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平等的。[3]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前景公平。[4]若要达到教育公平,首要条件是要先承认个人的差异性,同时必须要求每个人的需求与他的能力和成就相匹配。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分配教育机会,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教育资源,获得最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即“因材施教”。
教育分流的本质与困境
(一)教育分流的内在本质
其一,教育分流是教育的内在本质。第一,教育分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不同类型的人才,使人们各得其所,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发展。第二,教育分流是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分流才可以将学校按照不同职能划分,让学生进入不同性质的学校,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最大化。第三,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正是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分流改变了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清楚地定位自身水平,从而获得最佳发展。
其二,教育分流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每个人的潜质和付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是无法磨灭的。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付出的努力程度不同,人们会拥有不同的职业,同时也相应地享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个体能动的努力程度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层次,与社会各阶层的需求相吻合。教育分流能够真正施行,是因为社会的合理分工与努力程度不同的人群相结合。教育分流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个体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一种社会群体逐渐向高收入、高学历职业流动的现象。与此同时,这种流动在教育分流的需求中产生了积极的反拨效应,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刺激。人们会明白,即使自己的出身、地位不如他人,但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思想、经济层面的提升。
其三,教育分流是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人的终身教育和全方面发展,将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并根植本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分流教育。二战后的德国实行“双元制”的教育分流模式,实现了经济与国力的快速发展。“双元制”是指在企业与普通学校中穿插职业教育的培训。企业偏重实践操作,直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学校则更重理论的教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和学科内容,这样“双管齐下”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顶尖大学的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举世闻名,其职业教育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美国普职教育第一次分流时发生在高二阶段,已经接受了近十年学术教育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下一步接受的教育模式;在经历了又两年的高中教育后发生了第二次分流,高四的学生对其未来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一部分申请进入四年制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接受学术教育,而另一部分则进入两年制的职业学院或社区大学,为求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5]
(二)教育分流的困境
一方面来看,教育分流的确在我国教育系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教育分流开始实施就一直伴随着争议与否定。它的好处值得我们认可,但它带来的问题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从学生角度来说,教育分流的确为农村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上升空间,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但是这样也让正处在三观塑造阶段的高中生走入一种误区,即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以后就是从事职业技术的劳动者,没有接受学术教育听起来“体面”,所以学生在教育分流阶段不会认真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宁可“垫底”,也不会选择职业教育。这样盲目且不顾学生自身实际水平和能力的现象只会使得各大学校加强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了在一次次的教育分流中占据优势,学生就会不停歇地学习,身心没有得到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