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3版
教育公平视域下的普职分流现状与对策
◎华轶涵 杨 敏 吕 京
    普职分流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课题“‘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视域下中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DMZJZB202108)
  普职教育分流是如今非常热门的社会话题。现在的初中教育不再只是和普通高中教育衔接,而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会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因为教育分流的导向性,会导致不同的学生进入不同的教育机构,接受不同的教育内容,未来也会进入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职业。教育分流固然有自身的不足,但当下却是我国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这样可使学生将自身的能力发挥至最大空间,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做到各有所业,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呈现两种矛盾的发展走势。一方面,在经历了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后,我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据调查,到2020年底,义务教育的巩固率已高达9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取得了91.2%的突出成绩;同时,高等教育也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化阶段。[1]但另一方面,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教育公平的问题似乎没有得到缓和,有时甚至呈现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极端差异化现象。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教育不公现象一时间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完成了由“倒丁字型”到“土字型”的过渡期,这个转变暗含双重含义:一是中国依然拥有庞大的中下层群体;二是中产阶层人数大幅增加。[2]此外,部分国家的经验表明,受到精英教育的机会往往会被中上阶层群体垄断。长期以来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部分家长认为,子女为了获得“光鲜亮丽”的职业,进入重点高中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职业学校往往是学业竞争中居于末流者的选择,且职业学校不论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老师的教学水平还是学校的学习氛围都远落后于普通高中。所以许多家长给学生的业余时间塞满了课外补习、兴趣辅导,以求在各项考试中使自己的孩子拔得头筹,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目前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将一部分学生分流至职业教育,也是适应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德国战后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部分原因就归结于他们构建了“分轨制”的教育模式,实现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但随着这个政策在我国真正实施,还是引发了舆论的热议。因为近一半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不会升入普通高中就读,而是进入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这样的举措对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教育分流与教育公平
  (一)什么是教育分流
  教育分流是指依据考试的最终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让他们分别进入不同的学校学习,教师会根据不同的培养标准,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相应层次的教学知识,以便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的人才。教育分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就业方向,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教育分流主要分为四个形式和四种层次。包含:小组分流、班级分流、学校分流和毕业分流。教育分流的层次分为小学教育分流、初中教育分流、高中教育分流和高等教育分流。本文所讨论的教育分流是指初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