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优化措施
诸多问题。
(一)教育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对大学生需求认知不足
虽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极力推崇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性,然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大学本科课堂还是以单向灌输型为主,教师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理论性很强,如何将强理论性的知识趣味化、艺术化,对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此以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践机会少,评价考核的方式较为简单,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从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来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需求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情感、安全、交往需求等新诉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尤其是00后逐渐进入大学校园,他们更加渴望张扬个性、彰显自我,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其部分思想观念和时代脱节,因此致使对于大学生的时代性和个体性需求认知不足,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克服弊端、与时俱进,就无法展现教育教学的先进性和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二)教育者权威地位固化,大学生主体地位逐渐虚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休戚相关的紧密联系,基于教育者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信息渠道,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占据极大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地位。教师是传播主体,学生是传播客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6]这种“一家之言”的教育理念以及固化的师生关系从本质上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地位关系的不平等,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主体地位逐渐虚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忽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表现为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部分学生认为简单书写实践报告即可完成任务,这些观念上的不足和缺陷,不但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也会抑制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7]
第二,承担的角色错位,由于传统教育以填鸭式灌输为主,学生过分依赖课本知识和教育者的布道,不敢轻易挑战教师的权威地位,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惯例,按照当下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当弱化自身的角色,在教育教学中充当激励者和引导者,不能过于强调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得师生关系发生错位。
(三)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备受局限,教育效果反馈薄弱
单向线性传播模式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拉斯韦尔的5W理论,简而言之,即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相对应的就是传播者、媒介、受传者、讯息、效果,这种单向直线形态的传播过程,明显忽略了反馈环节。反馈对传播活动有着显著影响,一方面,通过反馈可以了解受众的反应,以此作为日后改进的依据;另一方面,受众要想准确真实进行反馈,就必须积极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和整理,总之,受众理论所包含的反馈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下,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后遗症,因此造成教育教学效果反馈薄弱。
第一,大学生在信息交流反馈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从传播学来看,先有教师的传播行为,后有学生的反馈活动,教育者把控信息的流向,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学生的反馈信息很容易被忽视。
第二,受教育者在反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够,反馈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信息双向往返的互动关系,[8]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输出的信息提出意见和观点,往往所回送的信息是少量的,其质量一般。
第三,大学生在信息反馈过程中的热情不高,在同辈压力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不愿意提出与教师意见相左的看法,即便很想表达出来,但在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情况下,这些受众就会对此保持沉默,这就是传播学中常提到的“沉默的螺旋”。
借鉴受众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受众理论视域下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现诸多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亟待更新,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时代性、个体性、发展性等需求,需要做出以下改变。一方面,就传播者来看,根据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理论,高校教师必须树立良好信誉和自身形象,不断提高专业积累和综合能力;就传播内容而言,教师要以新颖独特的内容视角,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点进行引导和启发,这类选题内容一般为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社会或网络热议事件等等;就传播媒介来看,拒绝刻板生硬的理论灌输,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视频、音频、图片来辅助教学,借助智慧教室、多媒体技术实现翻转课堂互动,[9]通过开展主题讨论、观看纪录片、拍摄Vlog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从受众理论视角来看,大学生的情感、安全和交往需要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在现代大学校园,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专门受众,其生理心理发展还不太成熟,他们渴望情感的共鸣和温暖的归属,迫切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挖掘其深层次的心理需求。鉴于专门受众有着共同的
(一)教育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对大学生需求认知不足
虽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极力推崇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性,然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大学本科课堂还是以单向灌输型为主,教师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理论性很强,如何将强理论性的知识趣味化、艺术化,对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此以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践机会少,评价考核的方式较为简单,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从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来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需求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情感、安全、交往需求等新诉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尤其是00后逐渐进入大学校园,他们更加渴望张扬个性、彰显自我,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其部分思想观念和时代脱节,因此致使对于大学生的时代性和个体性需求认知不足,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克服弊端、与时俱进,就无法展现教育教学的先进性和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二)教育者权威地位固化,大学生主体地位逐渐虚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休戚相关的紧密联系,基于教育者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信息渠道,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占据极大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地位。教师是传播主体,学生是传播客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6]这种“一家之言”的教育理念以及固化的师生关系从本质上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地位关系的不平等,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主体地位逐渐虚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忽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表现为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部分学生认为简单书写实践报告即可完成任务,这些观念上的不足和缺陷,不但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也会抑制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7]
第二,承担的角色错位,由于传统教育以填鸭式灌输为主,学生过分依赖课本知识和教育者的布道,不敢轻易挑战教师的权威地位,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惯例,按照当下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当弱化自身的角色,在教育教学中充当激励者和引导者,不能过于强调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得师生关系发生错位。
(三)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备受局限,教育效果反馈薄弱
单向线性传播模式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拉斯韦尔的5W理论,简而言之,即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相对应的就是传播者、媒介、受传者、讯息、效果,这种单向直线形态的传播过程,明显忽略了反馈环节。反馈对传播活动有着显著影响,一方面,通过反馈可以了解受众的反应,以此作为日后改进的依据;另一方面,受众要想准确真实进行反馈,就必须积极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和整理,总之,受众理论所包含的反馈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下,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后遗症,因此造成教育教学效果反馈薄弱。
第一,大学生在信息交流反馈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从传播学来看,先有教师的传播行为,后有学生的反馈活动,教育者把控信息的流向,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学生的反馈信息很容易被忽视。
第二,受教育者在反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够,反馈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信息双向往返的互动关系,[8]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输出的信息提出意见和观点,往往所回送的信息是少量的,其质量一般。
第三,大学生在信息反馈过程中的热情不高,在同辈压力和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不愿意提出与教师意见相左的看法,即便很想表达出来,但在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情况下,这些受众就会对此保持沉默,这就是传播学中常提到的“沉默的螺旋”。
借鉴受众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受众理论视域下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现诸多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亟待更新,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时代性、个体性、发展性等需求,需要做出以下改变。一方面,就传播者来看,根据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理论,高校教师必须树立良好信誉和自身形象,不断提高专业积累和综合能力;就传播内容而言,教师要以新颖独特的内容视角,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点进行引导和启发,这类选题内容一般为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社会或网络热议事件等等;就传播媒介来看,拒绝刻板生硬的理论灌输,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视频、音频、图片来辅助教学,借助智慧教室、多媒体技术实现翻转课堂互动,[9]通过开展主题讨论、观看纪录片、拍摄Vlog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从受众理论视角来看,大学生的情感、安全和交往需要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二层次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在现代大学校园,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专门受众,其生理心理发展还不太成熟,他们渴望情感的共鸣和温暖的归属,迫切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挖掘其深层次的心理需求。鉴于专门受众有着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