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优化措施
兴趣和爱好,作为其中之一的学生群体,其所喜爱的事物涉猎广泛,在接受倾向上有着一定的相同点,因此要求教育者的思维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事物、新理念和新方法,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动机,以期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增强大学生主体性建设,发挥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第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看,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10]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对于教育内容信息具有认识和辩证分析的能力,能够根据自身经验、立场和态度,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调整自我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当前,传统意义上师生权威对立的关系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因此,教师要改变视大学生为被动接受信息传递和改造客体对象的传统观念,[1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觉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第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受众,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接受客体,更是信息需求的活跃主体,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受众总是主动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那么就对大学生的主体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要求。具体而言,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包括政治教育接受能力、道德认知能力和选择辨别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作为一名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有正确的道德认知,面对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文化价值观的强势输出,必须提高明辨是非和信息批判的综合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12]他们在非正式组织中居于引导位置,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通晓特定的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方面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有效发挥和利用意见领袖的作用,毋庸置疑,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寻找意见领袖,对其进行重点信息传播;另一方面注意保护和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避免和减少其消极作用。
(三)注重思想教育反馈机制,提升双向互动建设水平
第一,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在构建信息反馈系统过程中,必须在制度层面给予高度重视,没有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作为支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会举步维艰,惟有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才能使得学生信息反馈行为合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所以,一方面要不断鼓励大学生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学校反馈,积极发表看法或提出建议,敢于说出不一样的观点,不当“沉默的螺旋”;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增强受众的反馈意识。
第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渠道。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习惯于把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负责传道授业,学生负责听课理解,这种单向、缺少互动的教育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拓宽多种反馈渠道,达到育人育才的功效。其一,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借助其高效、便捷、即时等优势,便于教育者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反馈、沟通交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二,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通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完善思想政治课程数据库等措施,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资源,引导支持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建设中来,这样有助于创造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3]
第三,加强后继信息反馈结果的机制建设。后继反馈作为整个反馈活动的最后一环,它针对的是已经产生的结果,既是一种事后调节,也能对下一轮反馈的进行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对于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讲,高校应该努力完善接受机制,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反馈给教育者,同时接收到信息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信息进行科学处理、深度加工,便于后继反馈的顺利展开。
综上,从传播学受众理论视角来审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接受行为的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受众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思想传播效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家宏.新闻学简明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贺纬.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1):205-206.
[7]兰去非.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政教育实践问题研究[J].祖国,2020(03):107-108.
[8]董璐.受众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9]王律.受众理论视域中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策略分析[J].现代交际,2020(23):49-51.
[10]元林.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传播性因素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6).
[11]裴金涛.受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路径优化探析[J].高教论坛,2018(11):10-13.
[12]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13]赵贵臣,张楚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结构解析及其反馈机制[J].现代教育科学,2020(05):90-95.
作者简介
顾春香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二)增强大学生主体性建设,发挥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第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看,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10]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对于教育内容信息具有认识和辩证分析的能力,能够根据自身经验、立场和态度,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调整自我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当前,传统意义上师生权威对立的关系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因此,教师要改变视大学生为被动接受信息传递和改造客体对象的传统观念,[1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觉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第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受众,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接受客体,更是信息需求的活跃主体,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受众总是主动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那么就对大学生的主体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要求。具体而言,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包括政治教育接受能力、道德认知能力和选择辨别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作为一名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有正确的道德认知,面对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和文化价值观的强势输出,必须提高明辨是非和信息批判的综合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12]他们在非正式组织中居于引导位置,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通晓特定的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方面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有效发挥和利用意见领袖的作用,毋庸置疑,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寻找意见领袖,对其进行重点信息传播;另一方面注意保护和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避免和减少其消极作用。
(三)注重思想教育反馈机制,提升双向互动建设水平
第一,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在构建信息反馈系统过程中,必须在制度层面给予高度重视,没有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作为支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会举步维艰,惟有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才能使得学生信息反馈行为合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所以,一方面要不断鼓励大学生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学校反馈,积极发表看法或提出建议,敢于说出不一样的观点,不当“沉默的螺旋”;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增强受众的反馈意识。
第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渠道。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习惯于把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负责传道授业,学生负责听课理解,这种单向、缺少互动的教育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拓宽多种反馈渠道,达到育人育才的功效。其一,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借助其高效、便捷、即时等优势,便于教育者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反馈、沟通交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二,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通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完善思想政治课程数据库等措施,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资源,引导支持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建设中来,这样有助于创造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3]
第三,加强后继信息反馈结果的机制建设。后继反馈作为整个反馈活动的最后一环,它针对的是已经产生的结果,既是一种事后调节,也能对下一轮反馈的进行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对于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讲,高校应该努力完善接受机制,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反馈给教育者,同时接收到信息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信息进行科学处理、深度加工,便于后继反馈的顺利展开。
综上,从传播学受众理论视角来审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接受行为的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受众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思想传播效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家宏.新闻学简明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贺纬.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1):205-206.
[7]兰去非.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政教育实践问题研究[J].祖国,2020(03):107-108.
[8]董璐.受众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9]王律.受众理论视域中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策略分析[J].现代交际,2020(23):49-51.
[10]元林.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传播性因素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6).
[11]裴金涛.受众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路径优化探析[J].高教论坛,2018(11):10-13.
[12]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
[13]赵贵臣,张楚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结构解析及其反馈机制[J].现代教育科学,2020(05):90-95.
作者简介
顾春香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