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个博物馆大省的雄心和使命
西安半坡博物馆
博物馆的数个“第一”
建于1944年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即现在的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之后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其中,陈列在碑亭中的《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注书,被誉为“迎宾第一碑”,是最早移入碑林的藏品之一。因碑石众多,树立如林,故得名碑林。
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碑林从省博物馆中拆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主要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组成,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截至2019年末,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有1356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81件/套。
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评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是距今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1953年春,半坡遗址在西安灞桥发电厂选址过程中被发现,此后,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共清理出房屋遗迹40多座、地窖遗迹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以及陶窑6座和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数量可观的彩陶、雕塑等艺术品和各类装饰品,其中,以彩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具,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以人面鱼纹盆、鱼纹彩陶盆、小口尖底瓶等文物最为珍贵,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器物有人面鱼纹盆、小口尖底瓶。
半坡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面积发掘的古人类村落遗址,也是一处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从而证明了西安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非常活跃的重要地区之一。半坡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六千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1956年,陈毅视察发掘工作并批示拨款30万元建立博物馆,命名为“陕西省博物馆半坡村分馆”。1957年改名为西安半坡博物馆,1958年4月1日正式建成开放。
1961年1月,国务院公布西安半坡遗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6年开馆的汉阳陵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地下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位于西安北郊渭河之畔,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阳陵而建。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总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经过四十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陵区内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仕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动物俑成千累万、生动异常。其丰富的随葬品是中国封建帝王“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真实体现。
依托汉阳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年来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博物馆设有考古陈列馆、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宗庙遗址四个基本陈列,展示文物一万余件。汉阳陵还有“中国雕塑艺术博物馆”的美称,在已出土的数万件陶塑文物和木质雕刻文物中,
博物馆的数个“第一”
建于1944年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即现在的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之后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两千多年。其中,陈列在碑亭中的《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注书,被誉为“迎宾第一碑”,是最早移入碑林的藏品之一。因碑石众多,树立如林,故得名碑林。
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碑林从省博物馆中拆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主要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组成,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截至2019年末,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品有1356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81件/套。
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评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是距今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1953年春,半坡遗址在西安灞桥发电厂选址过程中被发现,此后,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共清理出房屋遗迹40多座、地窖遗迹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以及陶窑6座和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数量可观的彩陶、雕塑等艺术品和各类装饰品,其中,以彩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具,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以人面鱼纹盆、鱼纹彩陶盆、小口尖底瓶等文物最为珍贵,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器物有人面鱼纹盆、小口尖底瓶。
半坡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面积发掘的古人类村落遗址,也是一处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从而证明了西安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非常活跃的重要地区之一。半坡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六千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1956年,陈毅视察发掘工作并批示拨款30万元建立博物馆,命名为“陕西省博物馆半坡村分馆”。1957年改名为西安半坡博物馆,1958年4月1日正式建成开放。
1961年1月,国务院公布西安半坡遗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6年开馆的汉阳陵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地下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位于西安北郊渭河之畔,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阳陵而建。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总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经过四十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陵区内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仕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动物俑成千累万、生动异常。其丰富的随葬品是中国封建帝王“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真实体现。
依托汉阳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年来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博物馆设有考古陈列馆、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宗庙遗址四个基本陈列,展示文物一万余件。汉阳陵还有“中国雕塑艺术博物馆”的美称,在已出土的数万件陶塑文物和木质雕刻文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