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0版
陕西:一个博物馆大省的雄心和使命
    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

像、瑰丽的图案,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砖体上精美绝伦的图案和文字,作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思想等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些展品绝大多数均为西安著名民间收藏家任虎城先生多年来的藏品。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新增76座博物馆,其中有43座为民办博物馆,新增率高达70.5%,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 
  开放于田野的博物馆
  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景区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的凤凰山上,景区由黄龙梯田、东河梯田、堰坪梯田三大片组成,总面积达到1.2万余亩,被陕西省文物局定名为全国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于2012年3月正式挂牌。
  古梯田于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被陕西省评定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陕西十大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国百大发现之一”,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梯田。据考证,凤堰古梯田是清代中叶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吴氏家族移居此地后,经年累月修建而成。
  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自然山水风光美丽,“山、水、寨、林、屋、田、园、路”和谐统一,生产生活方式古朴传统,民风淳朴,被专家称之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和“传统农业的基因库”,大量历史遗存是研究明清“川陕大移民”和“湖广填陕西”的载体和实证。该博物馆被定位为“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移民农耕文化为主题,以民俗文化为辅助”,是一座保护和展示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
  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也是一个集生态、人文、休闲于一体的自然与人文景区。延绵数十公里的凤堰古梯田,层层环抱着山脊,从山脚盘烧到山顶,大的如曲池、小的似新月,阡陌相连、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形状各异、各具特色。从高处远望,梯田之间优美的曲线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
  2019年,凤堰古梯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凤堰古梯田虽没有南方元阳梯田、龙脊梯田的名气与热度,但在北方已然具有梯田界龙头大哥的派头。今年高考,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5个省份的高考地理试卷上,凤堰古梯田进入了考试题目中。
  2016年11月17日,铜川市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授牌仪式在宜君县哭泉镇梯田泪珠广场举行。在博物馆成立的这一天,10名梯田管护员获得了宜君旱作梯田管护员聘任书。
  在农耕文化繁荣的年代,宜君旱作梯田即成雏形,它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蕴涵着先民们不屈不挠、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
  春天,玉米播种时节,宜君县哭泉镇梁上层层覆盖的地膜玉米梯田,在阳光反射下,犹如一道道清澈的小溪闪着亮光。“指纹梯田”层层叠叠,条条纹路清晰可见,旖旎而又闪亮夺目。2014年,哭泉旱作梯田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2015年被评选为最受摄影家喜欢的旅游区和神奇大西北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之一。2016年,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获得了授牌,成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同年,该博物馆被陕西省文物局确定为“陕西省文物扶贫项目”。
  据了解,宜君地膜玉米亩产最高已达到2100斤,两次刷新陕西旱地春玉米百亩、万亩单产记录,创造了西北山区旱地玉米高产奇迹,成为全国高产玉米示范县、“陕西地膜玉米第一县”。宜君地膜玉米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采风,集粮食生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一体,成为宜君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
  宜君县从保护文物、传承精神、融合发展的角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传承文明、增强自信”为中心,把“保护遗产与发展旅游”相结合,促进乡村产业、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推动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建设成为惠民项目,并与安康汉阴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共同打造姊妹梯田生态博物馆,努力开创文物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留住乡愁的社区博物馆
  2022年5月18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陕西省文物局为全省遴选出的第三批共12家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社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