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1版
陕西:一个博物馆大省的雄心和使命
    陕西考古博物馆

授牌,至此,陕西全省已有社区博物馆56家。
  陕西省文物局于2017年5月出台了《关于社区博物馆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建设一批覆盖全省、特色鲜明、示范性强、服务基层的社区博物馆。很长一段时间,博物馆都聚集在城市,乡镇则很少见。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社区博物馆成为人们“记住乡愁,留住根脉”的必要文化场所。
  经过专家对92家申报设立社区博物馆的材料进行审核,从中遴选出27家社区博物馆加以指导和资金支持,并于2017年11月举办陕西省社区博物馆建设培训班,对条件成熟的12家社区博物馆授牌。
  安康市汉江支流月河畔的鲁家村社区博物馆,将其三百五十余年的沧桑变迁以及经久不衰的人文轶事展出后,吸引了很多返乡、省亲群众及游客参观。鲁家村社区博物馆负责人张强说:“我们与当地公益机构合作,对鲁家村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调研,才建成了博物馆。建设中,前一天向你讲述的老人,或许第二天就离去了,所以,非常有必要、尽快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把这些历史、文化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西安市未央区马家寨村地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目前,原有村民已全部搬迁,留下一座“村寨印记”博物馆。该馆由原村小扩建而成,陈列着镰刀、犁耙、锄头等农具,还有遗留的木匠工具、家具、灯具,村小学使用过的实验教具、村子拆迁时遗留的石磨、石碾等物品。这个博物馆既是两千多年前汉长安城的一个缩影,又陈列着近现代乡村的老物件,让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社区博物馆从类别及地域特色方面也有所差异。关中的社区博物馆多依托历史遗址、村寨旧址、厂房原址建设,远可追溯几千年农耕,近则展现百余年城市、工业、社会发展;陕南的社区博物馆尽显移民搬迁、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风格;陕北的社区博物馆主打革命文化、知青文化、农耕游牧交融主题。与传统博物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模式不同,社区博物馆是“地域+传统+记忆+居民”取胜。
  社区博物馆的建立是陕西省文物局为了更好地延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被割裂的文化记忆,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充实和优化陕西博物馆体系布局的有力举措,现已逐步成为打通省、市、县、乡镇、社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成为留住当地群众乡愁的有效文化载体。
  数字化技术打破博物馆时空限制
  近年来,中、省先后拨付约34亿元用于博物馆建设、陈列展览、免费开放等,完成了对60余家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提升改造、30余家博物馆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每年拨付1000余万元用于文物库房建设,分批次集中改善全省文物系统博物馆库房和设施设备,提升藏品保存环境。近百家博物馆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全省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5000万余人次。
  陕西数字博物馆与122个国家及地区的3421个博物馆实现了连接互动,已完成144家数字博物馆网络虚拟馆上线,145个专题讲座数字化和900多件馆藏精品文物介绍数字化项目,体验观众超过600万人次。
  针对有相当数量的文物还存放在文管所库房,无缘与广大观众见面,生活在乡村的农民极少能享受到博物馆的服务等问题,陕西省将大力借助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数字化传播手段,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也打破时空界限,让更多观展人足不出户即可游览博物馆。
  陕西还推出“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和“半坡遗址和半坡文化展”等系列出省交流展览200多场次,构建起具有鲜明陕西特色的精品巡联展体系。截至2021年底,共有23个陈列展览在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中获奖,19个展览入选国家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
  《陕西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一批主题鲜明、模式成熟、差异化发展的文博场馆,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文旅融合水平明显深化,文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广覆盖局面基本形成,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成效显著;博物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政府主导,行业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博物馆发展格局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