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博物馆:中国第一座民歌博物馆
按照专家们的提议,榆阳区政府在西安举办了两次陕北民歌博物馆捐赠会,倡议全国各地收藏家捐赠与陕北民歌有关的藏品,个人的藏书、获得的奖杯奖状、保留的唱片、乐器,都可以捐赠给博物馆。2017年8月10日第一次捐赠会,博物馆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界名人近70人无偿捐赠的藏品,包括陕北民歌类书籍1000余册、音像制品400多套、珍贵老照片126张、老旧乐器25件、名人书画题字12幅、相关证书物品100多件。
乔建中笑言,博物馆的17位顾问,每人手中都有不少有价值、有分量的藏品。他本人不仅捐赠了与陕北民歌有关的藏品,还将北京家中收藏的4000余册音乐理论方面的书籍捐给了博物馆。他还计划将在西安音乐学院存放的2000册音乐理论书籍也捐赠给博物馆。
2021年10月16日,陕北民歌博物馆成立了乔建中档案馆。
“476天!”乔建中清楚地记得这个数字。“2017年2月召开陕北民歌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制订博物馆前期策划方案;3月在西安召开筹建工作专家座谈会;5月完成陕北民歌博物馆初步方案;7月装修、布展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项目完成招标;8月在西安举行实物展品捐赠仪式;9月博物馆正式开工;2018年5月23日,博物馆落成开馆,历时476天。”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筹建过程中,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据工作人员贺雅荣讲:“我花了半年多时间,研读了大量专业书籍,走访了近十座知名博物馆。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2万多字的讲解词。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没有节假日,但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他工作人员同样几乎跑遍全国各地,征集到古旧书籍、乐器、手稿、名人用过的物品等珍贵实物展品3600多件。他们还辗转京、沪、晋、陕、宁、蒙等地,采访名人专家130多位,走访民间艺人500多人,录制采集视频资料400多个小时。此外,他们还外出学习考察知名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35座,征集收录陕北民歌学术文章74篇。
到这个阶段,乔建中和其他顾问团成员才觉得心里有了底。“收集到这么多藏品,博物馆的基础就有了。安塞文化馆对陕北民歌的收集、整理做得非常好,通过安塞文化馆,我们对榆林12个县(区)的民间老歌手进行了采风,录下了很多有价值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乔建中说。
2018年5月23日,作为国内惟一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悠久悲壮的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贺敬之题写馆名
很多人看到“陕北民歌博物馆”馆名的题字都会惊讶:“贺敬之?是写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贺敬之?”乔建中肯定地说:“对!就是他,贺老今年98岁了。2018年3月我专程去他家拜访,录了一段他为陕北民歌博物馆开馆仪式的讲话。榆林又请老人家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新建成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总投资约1亿元,布展面积约5680平方米,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和民间音乐故事。博物馆设置了序厅以及传统陕北民歌展区“千年老根黄土里埋”、革命陕北民歌展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建国三十年陕北民歌展区“满天星星一颗颗明”、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信天游永世唱不完”四大展区。另外还设了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专题研究展区、临时展区三个副展区。目前,馆藏品分为3381种共4000余件,主要是伴随着传统时期陕北民歌唱响的劳动工具和痕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民歌采风活动中留下的书籍、信件、曲谱、手稿、剧本、歌词、实物等文物,还有见证了1949年之后以及新时期陕北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互相结合继而蓬勃发展、大放异彩的期刊、音像制品、电视节目录像带、歌唱比赛奖杯、邀请函、宣传册、照片、电子书、画作、剪纸和书法作品等等。
“博物馆展陈的规划布局,我们顾问团觉得整体还是很不错的。我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撰写了博物馆展陈介绍需要的所有文字,而且逐字逐句地进行了修改。”乔建中说:“从博物馆开始建设,我们顾问团就给定位了九个字:全国性、惟一性、权威性。全国性就是站在全国的角度建馆,起点一定要高;惟一性,就是目前全国还没有第二家民歌博物馆;对于陕北民歌来说,这座博物馆一定要建成藏品的级别与数量最高,不论是学术性还是研究性方面,都要具有权威性。”
而乔建中更愿意称其为“声音的博物馆”。
何谓声音的博物馆?民歌歌手周淋就用歌声告诉了所有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观众走到哪个版区,我的歌声就跟到哪里。比如:走到第一展区,我就会唱起船工号子或者是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锄地号子、吆牛号子,陕北民歌中最有名的号子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有参观过博物馆的观众这样描述:一走进博物馆,就被一段沉浸式的民歌表演所吸引,“上一道那个坡来哟,哎嘿哎嘿哎嘿哟,下一道那个梁来哟,哎嘿哎嘿哎嘿哟……”曾几何时,陕北农民就是这样站在黄土地的沟沟岔岔里引吭高歌。
与周淋这个本名相比,他的昵称“土豆哥”更是广为人知。作为民歌手,周淋这一代的民歌手显然是幸运的。他从小在黄天厚土里耳濡目染着父辈们的歌声与舞姿,后来进入高等学府接受了系统的理论与声乐训练,又得机缘参加各种级别的赛事,与专业乐团合作,将曾是黄土高原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中呐喊出来的土得掉渣的民间歌曲,
乔建中笑言,博物馆的17位顾问,每人手中都有不少有价值、有分量的藏品。他本人不仅捐赠了与陕北民歌有关的藏品,还将北京家中收藏的4000余册音乐理论方面的书籍捐给了博物馆。他还计划将在西安音乐学院存放的2000册音乐理论书籍也捐赠给博物馆。
2021年10月16日,陕北民歌博物馆成立了乔建中档案馆。
“476天!”乔建中清楚地记得这个数字。“2017年2月召开陕北民歌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制订博物馆前期策划方案;3月在西安召开筹建工作专家座谈会;5月完成陕北民歌博物馆初步方案;7月装修、布展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项目完成招标;8月在西安举行实物展品捐赠仪式;9月博物馆正式开工;2018年5月23日,博物馆落成开馆,历时476天。”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筹建过程中,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据工作人员贺雅荣讲:“我花了半年多时间,研读了大量专业书籍,走访了近十座知名博物馆。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2万多字的讲解词。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没有节假日,但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他工作人员同样几乎跑遍全国各地,征集到古旧书籍、乐器、手稿、名人用过的物品等珍贵实物展品3600多件。他们还辗转京、沪、晋、陕、宁、蒙等地,采访名人专家130多位,走访民间艺人500多人,录制采集视频资料400多个小时。此外,他们还外出学习考察知名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35座,征集收录陕北民歌学术文章74篇。
到这个阶段,乔建中和其他顾问团成员才觉得心里有了底。“收集到这么多藏品,博物馆的基础就有了。安塞文化馆对陕北民歌的收集、整理做得非常好,通过安塞文化馆,我们对榆林12个县(区)的民间老歌手进行了采风,录下了很多有价值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乔建中说。
2018年5月23日,作为国内惟一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悠久悲壮的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贺敬之题写馆名
很多人看到“陕北民歌博物馆”馆名的题字都会惊讶:“贺敬之?是写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贺敬之?”乔建中肯定地说:“对!就是他,贺老今年98岁了。2018年3月我专程去他家拜访,录了一段他为陕北民歌博物馆开馆仪式的讲话。榆林又请老人家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新建成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总投资约1亿元,布展面积约5680平方米,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和民间音乐故事。博物馆设置了序厅以及传统陕北民歌展区“千年老根黄土里埋”、革命陕北民歌展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建国三十年陕北民歌展区“满天星星一颗颗明”、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信天游永世唱不完”四大展区。另外还设了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专题研究展区、临时展区三个副展区。目前,馆藏品分为3381种共4000余件,主要是伴随着传统时期陕北民歌唱响的劳动工具和痕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民歌采风活动中留下的书籍、信件、曲谱、手稿、剧本、歌词、实物等文物,还有见证了1949年之后以及新时期陕北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互相结合继而蓬勃发展、大放异彩的期刊、音像制品、电视节目录像带、歌唱比赛奖杯、邀请函、宣传册、照片、电子书、画作、剪纸和书法作品等等。
“博物馆展陈的规划布局,我们顾问团觉得整体还是很不错的。我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撰写了博物馆展陈介绍需要的所有文字,而且逐字逐句地进行了修改。”乔建中说:“从博物馆开始建设,我们顾问团就给定位了九个字:全国性、惟一性、权威性。全国性就是站在全国的角度建馆,起点一定要高;惟一性,就是目前全国还没有第二家民歌博物馆;对于陕北民歌来说,这座博物馆一定要建成藏品的级别与数量最高,不论是学术性还是研究性方面,都要具有权威性。”
而乔建中更愿意称其为“声音的博物馆”。
何谓声音的博物馆?民歌歌手周淋就用歌声告诉了所有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观众走到哪个版区,我的歌声就跟到哪里。比如:走到第一展区,我就会唱起船工号子或者是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锄地号子、吆牛号子,陕北民歌中最有名的号子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有参观过博物馆的观众这样描述:一走进博物馆,就被一段沉浸式的民歌表演所吸引,“上一道那个坡来哟,哎嘿哎嘿哎嘿哟,下一道那个梁来哟,哎嘿哎嘿哎嘿哟……”曾几何时,陕北农民就是这样站在黄土地的沟沟岔岔里引吭高歌。
与周淋这个本名相比,他的昵称“土豆哥”更是广为人知。作为民歌手,周淋这一代的民歌手显然是幸运的。他从小在黄天厚土里耳濡目染着父辈们的歌声与舞姿,后来进入高等学府接受了系统的理论与声乐训练,又得机缘参加各种级别的赛事,与专业乐团合作,将曾是黄土高原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中呐喊出来的土得掉渣的民间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