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5版
走进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
    西北民大壮观的苏式建筑

    学员们克服困难露天坚持上课

初中生,住东北新村和东关民立中学。此外,四部为财经人员训练班,约一千余人(北平招生),由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直接领导;五部为旧公教人员训练班,约一千余人,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直接领导。
  8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为适应目前形势发展需要,西北局决定原延安大学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今后该校一切校务,统由西北局直接领导。”
  1949年9月21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因为裕秦纱厂校舍紧张,就于当年10月将校本部和二部学员搬迁到高陵通远坊新校址,一部和三部则在泾阳县永乐店办学。四部在山西解县,五部学员仍在西安,为走读生。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西北民大又设立了兰州分校。
  西北民大招收的学员以青年知识分子和接收国民政府各级机构后留用人员为主,还有两部分是陕甘宁边区及各根据地来的干部;对人民有罪的分子与有反革命身份的分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划清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建立革命人生观,进一步明确个人前途与革命前途的关系。学制为一年半左右,开设“两大课程”即《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按“五大步骤”即学习准备、理论教育、测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教育、结业完成学业。 
   新时期办学典型
  在博物馆展厅中有一巨型泥塑,还原了学员们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利用简单器械抓紧锻炼身体和在校园一隅读书的校园生活。
  在旧址的后院里,同学们坐在小木凳上,每个人把二尺见方的小木板放在腿上当书桌,听老师讲课的雕塑,是游客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雕塑充分反映了当时没有礼堂,就在露天操场上课,没有课桌,就用膝盖加木板的艰苦条件。
  学员们没有运动场地,就自己修建篮球场,没有水源就自己动手打井,齐心合力,将课余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学校还创办了校刊《民大生活》,这成了记录西北民大办学历程的最直接资料。
  习仲勋一直关心学校的建设,多次莅临学校,对办学任务、方针和人才培养方略等给予指导。在开学典礼上,习仲勋从政治的高度肯定了学校的地位和性质。他指出:“这是一个政治工厂,要训练出大批的政治干部。”
  袁武振教授发表在《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上的文章《习仲勋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一文中提到,据1949年10月9日出版的《民大生活》第三期记载,习仲勋在讲话中首先高度评价了举办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重要意义,代表西北局向民大开学表示热烈祝贺。
  文中还提到,习仲勋阐述了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他告诫西北民大的师生们:“没有思想改造,任何技术都不能掌握,不能为人民服务。思想改造是必需走的一步,这一步应该老老实实地走过去,给以后学习其他本领和技术打下一个基础。这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它,一切技术都是空的。”他希望学员们“毕业后到工厂去,到农村中去,到兵营里去,到经济部门的各种企业中去。在实践中去锻炼一二年后,才可以算为一个比较完全的知识分子”。
  习仲勋号召西北民大继续保持民主作风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语重心长地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有一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这是应该的,需要提倡的。我们要老老实实锻炼自己。新社会的任务大得很,建设新中国若没有成千上万的艰苦朴素的干部,成功是不可能的。”
  在习仲勋和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北军政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西北民大继承和发扬延安大学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革命校风,逐步树立了“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的独特校风。学校始终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