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下乡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路径
新时代的文化下乡活动,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现实存在的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高、基层文化站落实不到位、文化下乡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预期的效果。只有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文化下乡长效机制、培育乡村文化队伍等方式,才能真正达到文化下乡服务乡村的目标。
我国文化下乡活动至今已经实施了二十多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新世纪以来的文化下乡活动有着丰富的内容,贯彻落实文化下乡政策,既能够宣传中国先进文化,又能够弥补农村生活中文化的不足,从而缩小城乡文化差异,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对于文化下乡,我们不能只从政府工作报告上做结论,而应深入基层,代表农民群众发声,应该看到现阶段基层文化下乡工作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对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做一深入探讨,为新时代的文化下乡工作提供借鉴。
文化下乡的背景与现状
1、文化下乡是时代的需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大众文化仍然比较荒芜,广大农民普遍渴求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而政府有关部门也逐渐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三下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其中,文化下乡的目的便是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偏低,这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政治参与度。
2、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
“中国不存在西方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也很难孕育出人权、自由、独立、民主等价值,权利意识的匮乏,臣民文化,中庸观念及明哲保身等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下,农民长期以来对政治持消极态度,在乡土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差序格局’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构成了当代农民政治参与的文化基础,间接地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1]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也就意味着文化下乡难以在农村开展,不能够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3、文化下乡的非常态化与农村实际生活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三下乡”是立足于“送”,对于乡村文化的建设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送一次是一次,送两次仅两次,送一县是一县,送一乡是一乡。政府不可能将精力都放在文化下乡上,更做不到天天送。而农民群众要种地、打工,经营自己的生活,也不可能天天去观看演出。这就如同吃饭一样,别人送来的“美味佳肴”只能改善一时的生活,而正常的生活是天天都要有精神食粮,这是单纯的文化下乡难以达到的。所以,从根本上来看,要想达到提高农民文化修养,真正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目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在送文化下乡的基础上,建设好“乡下文化”。换言之,“文化下乡”诚可贵,“乡下文化”价更高。要想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文化面貌,仅送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借文化下乡来培养自己的乡下文化。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文化部门的有关领导就必须树立“再穷不能穷了乡下文化,再苦不能苦了百姓精神生活”的理念。[2]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建设积极向上的乡下文化。
4、文化下乡网点未能达到全面覆盖
“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3]但城市化进程的到来改变了农村社会的面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农村注入了现代化的文化因素,而市场经济下的市场文化带有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政府组织下的文化队伍又十分有限,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在每个村落都做到面面俱到,因而致使农村内生性文化逐步瓦解,而嵌入性文化的影响又不能满足乡村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导致乡村文化的失序与衰败。
文化下乡面临的困境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大多数人的研究视角还停留在经济、政治层面,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理性认识。因而,在一些文
我国文化下乡活动至今已经实施了二十多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新世纪以来的文化下乡活动有着丰富的内容,贯彻落实文化下乡政策,既能够宣传中国先进文化,又能够弥补农村生活中文化的不足,从而缩小城乡文化差异,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对于文化下乡,我们不能只从政府工作报告上做结论,而应深入基层,代表农民群众发声,应该看到现阶段基层文化下乡工作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对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做一深入探讨,为新时代的文化下乡工作提供借鉴。
文化下乡的背景与现状
1、文化下乡是时代的需要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大众文化仍然比较荒芜,广大农民普遍渴求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而政府有关部门也逐渐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三下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其中,文化下乡的目的便是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整体来看,我国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偏低,这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政治参与度。
2、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
“中国不存在西方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也很难孕育出人权、自由、独立、民主等价值,权利意识的匮乏,臣民文化,中庸观念及明哲保身等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下,农民长期以来对政治持消极态度,在乡土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差序格局’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构成了当代农民政治参与的文化基础,间接地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1]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也就意味着文化下乡难以在农村开展,不能够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3、文化下乡的非常态化与农村实际生活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三下乡”是立足于“送”,对于乡村文化的建设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送一次是一次,送两次仅两次,送一县是一县,送一乡是一乡。政府不可能将精力都放在文化下乡上,更做不到天天送。而农民群众要种地、打工,经营自己的生活,也不可能天天去观看演出。这就如同吃饭一样,别人送来的“美味佳肴”只能改善一时的生活,而正常的生活是天天都要有精神食粮,这是单纯的文化下乡难以达到的。所以,从根本上来看,要想达到提高农民文化修养,真正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目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在送文化下乡的基础上,建设好“乡下文化”。换言之,“文化下乡”诚可贵,“乡下文化”价更高。要想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文化面貌,仅送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借文化下乡来培养自己的乡下文化。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文化部门的有关领导就必须树立“再穷不能穷了乡下文化,再苦不能苦了百姓精神生活”的理念。[2]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建设积极向上的乡下文化。
4、文化下乡网点未能达到全面覆盖
“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3]但城市化进程的到来改变了农村社会的面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农村注入了现代化的文化因素,而市场经济下的市场文化带有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政府组织下的文化队伍又十分有限,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在每个村落都做到面面俱到,因而致使农村内生性文化逐步瓦解,而嵌入性文化的影响又不能满足乡村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导致乡村文化的失序与衰败。
文化下乡面临的困境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大多数人的研究视角还停留在经济、政治层面,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理性认识。因而,在一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