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2版
政治道德实现方式的理论探讨
◎张子叶
  政治道德是指以良好的政治生态为依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政治人为实现权力公共性的自觉的内在要求。西方理论关于政治道德的阐释,起源较早,差异较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政治道德观,强化制度保障、厚植文化滋养、归纳实践经验,是中国一以贯之地探索政治道德实现的重要理论支撑。 

  政治道德丧失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为了保障政治道德的实现,思想家们从理论的维度对作为政治道德行为主体的政治人提出了道德要求,做出了相应的制度设想,但是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的制约,其理论说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人类社会性本质的说明,创立了科学的政治道德观,以此重新审视政治道德实现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政治道德的内涵
  无论是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导的“德治”,还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至善”的城邦,以及近现代思想家所追求的“正义”;都是在基于何为政治与道德的理解的基础上,对政治道德内涵进行说明。而对于政治道德内涵的说明,直接影响着对其实现途径的探索。
  (一)政治道德是政治的核心规范
  政治的核心要素是权力,政治活动就是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运用。然而,在政治思想史上,政治生活曾被描述为“天意”“天志”“上帝之城”等神意的安排,[1]以及“权术”“君主专制”等。无论是对于权力来源的神学解释,还是将政治与道德割裂开来,都扭曲了权力的公共性本质,为权力专治或滥用留下了空间。因此,为了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古希腊时期所提倡的“哲学王”统治国家、古代中国所实行的“仁政”等,都强调道德对于政治的极端重要性。也就是说,政治道德是政治的核心规范。
  (二)政治道德是道德的题中之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其包含了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是对不同领域的人类活动所确立的行为规范。政治道德是道德在政治领域的特殊要求,因此是道德的题中之义。政治道德既要遵循道德的普遍要求,又有其特定的要求。
  (三)政治道德的基本内涵
  相比于打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宗教和政治的标签,用这些他们自己创造的谬论来加以粉饰”,[2]来为其“吸血制度”创造一个防护伞的虚假的资产阶级政治道德。无产阶级的政治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伸出来的”,[3]追求的是“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的共产主义道德,[4]最终要实现的是全人类的解放,是一种既关照现实又指向理想的政治正义。由此可以看出,就一般意义上来说,政治道德是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良好的政治生态为依托,追求政治正义为价值目标,即政治人为实现权力公共性的自觉的内在要求。
  西方理论对政治道德实现说明的困境
  对于政治道德的实现方式,有些西方理论主要有真理说、法律说和理性说等,每种观点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都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
  (一)政治道德的实现在于对“先天真理”的把握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要靠“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的“哲学王”统治国家的思想,[5]就是企图通过哲学家基于“真理”的政治实践让美德内在地发挥作用。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6]只有城邦整体的价值实现,个人的价值才能实现,“政治人”的政治道德才得以彰显。但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都认为人是一种必须生活在城邦中的人,其公共性是先天的,政治道德因而是先天具有的,对真理的把握也是自然而然的,人如何把握先天的真理途径显然并未能给出真正的说明。
  (二)政治道德的实现在于“偏好性法律”的保障
  柏拉图将世界分为了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在理念上,他期望通过哲学王去建立一个理想的城邦。然而,当他试图在叙拉古年轻的僭主狄奥尼修二世身上实现他的哲学王统治计划时,发现此类的统治者很难出现。也就是说,由于当时人们对真理理解的局限性,因而很难持续体现政治道德。为了解决此类困境,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提出,虽然由哲学王统治国家是最好的,对真理的向往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为了实现这种美德,法制的“僭主制”国不失为一个“最理想的出发点”。[7]理想国变成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