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0版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产业扶持、农村低保、临时救助、生态文明、环境综合治理等政策制定覆盖面广,针对所有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及基层群众,其中包括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
  (三)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一方面,项目谋划不充分,公开制度不健全。Y市各县(市)区虽然建立了扶贫项目库,但由于项目储备不足,未提前谋划、规划下一年度实施项目,扶贫资金支出进度慢,支出率低重,大量资金“趴账蹲窝”。
  另一方面,集中管理不完善,信息公开不规范。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存在“一人多卡”“人卡分离”的现象。如重度残疾人救助补贴、医疗保险、低保等补助在黄河银行借记卡发放,社保金、退休金、抚恤金等补助在黄河银行社保卡发放,一人多卡发放。
  有效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的路径
  (一)协调统一,科学推动惠民产业
  1、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特色产业
  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产业共生互促发展模式。扶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延伸产业链,促进各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产业园区为支撑,壮大以“葡萄酒”为代表的“紫色名片”、奶产业为代表的“白色产业”,发展特色“原字号”“老字号”“银字号”产品量级,让更多优质商品走向市场。
  2、统筹谋划惠农强农产业政策
  科学制定惠农产业规划,统一扶贫产业惠农政策,避免产业项目低端化、功利化、同质化、福利化。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扶持各乡村产业,抓好产业政策措施衔接,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以县为单位规划发展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二)多措并举,促进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转变
  1、优化调整特惠性政策覆盖面
  强化综合保障,保持兜底救助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统筹落实低保、医保、养老、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普惠性政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化调整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服务。
  2、兜住底线,动态监测困难人口
  针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农闲易返贫致贫人员,以及因病因灾、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员,开展动态监测。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的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3、多管齐下,继续扩大就业转移
  支持脱贫地区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统筹利用公益性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创建就业、创业基地、扶贫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稳岗补贴、以工代训补贴、自主创业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移民主动创业就业。落实好减税降费和相关奖励政策,发挥劳务经纪人、劳务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创业服务,鼓励扶持农村劳动力创业。
  (三)强化保障,资金监管使用靶向施策
  1、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
  过渡期内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确保以工代赈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的基础上继续实施。
  2、引入资源,融合发展金融服务
  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现有贷款帮扶政策在发展期内保持不变。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支持开放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范围内为脱贫地区和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贷款服务。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建立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
  参考文献
  [1]白永秀,宁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提出、研究进展及深化研究的重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5):5-14.
  [2]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20(01):4-6.
  [3]颜德如,张玉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及其衔接[J].社会科学战线,2021(08):167-175.
  [4]张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21(01):144-151.
  作者简介
  姜晓芸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