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4版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思想现状与提升对策
◎吕滨兴
      全面推进农民的精神风貌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让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硕果,同时有利于增强国家治理能力与提升治理水平。

  农村、农业、农民三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农民思想问题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是一项集党的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于一体的极具中国特色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把握好农民思想现状,并通过有效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战略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农民思想问题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高觉悟的农民,提升农民主体性、能动性、开放性,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议题及重要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顺利实施,必须正确处理好乡村振兴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切实把握现阶段农民思想动态,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农民物质精神方面的获得感,解决农民群体生活思想上某些方面的落后性,有利于全面扎实稳妥推进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中把握农民思想现状的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有浓厚农业底蕴的发展中国家,2021年有近5.56亿农民,在新时代中国还占据非常大的比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向纵深方向迈进的关键一环,就是要由内而外地激发农村主体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让广大农民摆脱等靠要等慵懒思想观念,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到农民群众中去,将农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主动投身乡村建设。挖掘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思想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能切实掌握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农民中实施的痛点与难点,对相关农业农村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由农民这个群体出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全体农民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农民的精神风貌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让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硕果,同时有利于增强国家治理能力与提升治理水平。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管理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精神水平,生活品质,价值观念等也需要与之相适应,所以切实把握农民思想现状是其中应有之义。
  从农村社会层面出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处理好农民某些物质思想方面的落后感,有利于解决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农村,农村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日益复杂,如何兼顾农村社会群体间的多重利益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群体的薪资收入与医疗环境落后于城市居民的处境增加了农民心中的剥夺感。为了确保农民切身利益,建构一个平衡的结构调整与多样化的利益实现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把握好农民思想现状并通过有效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和发展农民充分处理农村社会利益和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维护乡村稳定大局与巩固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需求感变化分析
  (一)农民群体现阶段的物质需求
  从生活条件看,农民在满足其生存需求之后,其满足感逐步向享受空间发展转移,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