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0版
文化共享视角下的东纳藏族丧葬习俗研究
——以甘肃祁丰藏族乡红山村为例 ◎温 统
    雪中的祁丰藏族乡

◎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文化共享视角下的东纳藏族清明节习俗研究——以祁丰藏族乡红山村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15M2021017)
  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东纳藏族丧葬习俗的研究,认为从民族交往交流的视角阐释东纳藏族丧葬习俗蕴藏的多元文化,探究这种复合型丧葬文化对民族团结和区域稳定的意义,思考文化共享在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价值,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文化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可以由现存的民族风俗习惯追寻国内各民族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情况。[1]丧葬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刻的底色,能反映出该民族的日常生活、信仰、宗教、历史、自然生态、民族交往等多方面的面貌。在河西走廊定居的东纳藏族与身处藏文化核心区域的藏族,在丧葬习俗上风格迥异。汉地的土葬与藏区的天葬,实质上都是建立在自身文化基础上的自在行为,由于文化内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治丧仪式。藏族的天葬文化认为人的灵魂应归于天,汉族的土葬认为人的灵魂应入土为安。东纳藏族的丧葬习俗中融合了汉族清明节文化的内容,如扫墓祭祖;清明节当日葬坟,认为清明节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汉民族的鬼神、灵魂、祖先信仰也被东纳藏族所接受。
  东纳藏族来源、分布与丧葬习俗概述
  身处河西走廊的东纳藏族与藏文化特色浓厚的青藏高原藏族在生活和习俗方面差别明显。东纳藏族在与周边汉族交往过程中与汉族共享节日文化,使东纳藏族的丧葬习俗中融入了汉族的清明节文化。
  1、东纳藏族来源
  东纳藏族现居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西南部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西端,是我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人群。[2]
  按行政区划,属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东纳藏族是祁丰藏族乡的主体民族。有学者考证,其主体应是由于战争原因在唐肃宗上元年间(760-761年)从今西藏昌都地区随军东迁至此的吐蕃人,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交流中,最终稳固,形成今天的东纳藏族部落。
  据《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获知,“东乐克人原为一部,后分为三:(1)卯来泉族,正头目姓乔,以大布施得达赖赏赐为该族头目随,向随达赖当差。清初以拉萨道远,改隶嘉峪关游击。(2)六族家族,正头目姓蒲,传称清乾隆时以献海马得职,隶属于金佛寺堡把总。(3)甘黄坝族,正头目佘姓,以军功得职,世袭正头目,并得赐粮三十三石,隶属于清水守备。”[3]现今的东纳藏族分布区域与文中所载大致相同,生活的各方面受现代化影响明显,部落建制已成为历史记忆。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自称“藏族”或“少数民族”,对“东纳藏族”的说法较为陌生,“东纳藏族”主要在专家学者的研究中以及当地政府旅游宣传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