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3版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以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为例 ◎罗岚洪 李 权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本文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分析其优势,探究其困境,认为只有坚持科学的人才引培机制、转变服务态度、避免过度商业化、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西江模式”才会稳健发展,才会成为全国其他少数民族村寨实现旅游发展、提高旅游扶贫效应、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成功典范。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实现乡村振兴这一重要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即农业、文化、旅游三项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实现共赢,振兴乡村经济。乡村与城市经济基础、地理位置、文化实力千差万别,促进其发展需要独辟蹊径,因地制宜。而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一条康庄大道,只要找准方法、对症下药,就能实现乡村振兴这一目标。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利用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形成了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西江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江千户苗寨从贫困苗寨转变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榜样。“西江模式”的景区经营管理、品牌塑造、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扶贫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2]但十多年的发展对该模式也带来新的挑战及问题。如何解决发展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商业化、过度开发、发展不均衡、景区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西江千户苗寨农文旅融合发展状况
  1、乡村农业发展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寨,十几个自然寨依山而建连成一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约1300余户在此落地生根,人口总数约5500人。千户苗寨以山地为主,水资源充足,上游梯田为主要的农作物产地,千户苗寨耕地总计约3200余亩。当地人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为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是传统的农业种植村落。[3][4]
  2、民族文化发展
  西江千户苗寨有较好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是苗族经过五次大迁徙后定居的典型民族传统村落。西江千户苗寨作为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落,与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沉淀着深厚的苗族文化,牯藏节、苗族古歌、芦笙舞、银饰、吊脚楼等极具代表的民族文化被纳入了国家文化遗产名录。
  在政府的帮助下,西江千户苗寨有了自己的西江苗族博物馆,随处可见的木质结构吊脚楼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改善村寨居住条件,方便居民的夜晚出行,政府为每户人家安装了夜景灯,灯光夜景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夜间景色。在不脱离苗族文化母体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立足现实,推出了“高山流水”“拦门酒”等深受旅客喜爱的活动。通过融入现代审美样式激活了苗族刺绣、银饰锻造、蜡染制作等苗族传统手工艺品,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大众喜爱的旅游文化产品。
  3、乡村旅游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旅游政策,西江千户苗寨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乘势而上发展旅游业,因地制宜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成为众所周知的旅游胜地。2019年接待游客高达712.68万人次。西江千户苗寨是少数民族村落中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典型代表。十多年前的西江千户苗寨主要以传统的农耕经济维持生计,主要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是一个经济落后、严重贫困、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在发展乡村旅游后,西江千户苗寨由传统农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西江模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成功典型。[5]西江千户苗寨结合民族特色,通过乡村旅游开发让苗寨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贫困面貌,由传统农耕经济转变升级,旅游品牌日益响亮,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上达到了双赢,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基础建设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