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视角下的东纳藏族丧葬习俗研究
在。虽与汉地入土为安的观念不同,但明显受其影响。埋葬骨灰和周边汉地埋葬肉身的行为有类似的象征意义,认为人去世后灵魂离开肉身需要一个新的去处。骨灰埋在地下的处理方式,可能是基于灵魂居于地下的观念。生者能与灵魂互动,灵魂需要生者照料。只要记得逝者的生者在世,灵魂就会存在,类似于家户祭祀。
第二,灵魂会“轮回”和“投生”。在村民眼里,“轮回”的意义和“投生”差不多,业力的概念淡薄。轮回之说对汉族群众的行为与认知影响没有藏族群众那么大,东纳藏族也是如此。村民会请老人在尸体火化后观察骨灰的形态,以判断逝者下一辈投胎为何物。藏族人深信“业力轮回”,重视来世,现世要为来世做准备,认为在世时念经有利于消除罪孽,可以在经历轮回时获得福报。藏传佛教思想中普度众生、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灵魂不灭等藏文化所具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深深扎根于藏民心中。
这样的灵魂信仰是特定地域汉藏文化交流融合后形成的,从中能透视文化融合的痕迹,也是东纳藏族二次葬“葬坟”背后的文化动因。这与汉地祖先崇拜和藏传佛教中的业力轮回不同,是普遍性和地方性兼具的民间灵魂信仰。
思考与启示:文化共享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扶植和彰显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之一,对延续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8]
笔者认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中,自觉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着培元、固本、强基的作用,推动文化共享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前提。
1、推动社会成员共享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共同价值观
全体社会成员认同国家层面的价值倡导,能为各民族发展进步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党百年征程中积累探索出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革命文化等政治文化在各族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且被普遍接受。在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上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弘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未来的工作方向。
2、推动社会成员共享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要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出大家共同接受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并积极弘扬。把各民族特色文化纳入中华文化之中,能提升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相互尊重和团结。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相互理解包容,能促进各民族自我认同上升为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这是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事实,但也需要人为挖掘、构建,才能更好地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适逢甘肃省创建全国第一个民族团结示范走廊的时代契机,东纳藏族与汉族共享丧葬文化的案例,彰显了河西走廊中民族文化交流、共享、融合的生命力,印证了河西走廊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区域性特征。一种文化,只有在大多数群众中具有超强感召力并成为百姓内心的共同价值准则时,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它对国民的凝聚作用超越人类学概念的“文化”,甚至可能超越具有开放色彩的现代宗教。[9]中华民族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与多元价值冲击和国内国外风险挑战,增强“四个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突破口,各民族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文化共享,逐步形成相互认同的和谐局面。在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主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以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里挖掘和弘扬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及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作为切入点,对民族发展中自发的文化共享给予积极评价,也要进一步引导民族之间深化经济文化往来。
注释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出版社,1997:447.
[2]尕藏尼玛.碰撞中的身份寻求:东纳藏族部落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4.
[3]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A].钟进文.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C].民族出版社,2002:523.
[4]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肃南县志(1991-2012)[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9:53-54.
[5]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A].钟进文.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C].民族出版社,2002:527.
[6]拉先.村落与信仰仪式——循化县道帏“拉则”调查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96-102.
[7]陈淑君,陈华文.民间丧葬习俗[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16-118.
[8]李吉星.以共享符号形象铸牢共同体意识[J].今日民族,2021(09):17-18.
[9]马戎.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应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J].西北民族研究,2012(02):21-39+14.
作者简介
温 统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北社会文化
第二,灵魂会“轮回”和“投生”。在村民眼里,“轮回”的意义和“投生”差不多,业力的概念淡薄。轮回之说对汉族群众的行为与认知影响没有藏族群众那么大,东纳藏族也是如此。村民会请老人在尸体火化后观察骨灰的形态,以判断逝者下一辈投胎为何物。藏族人深信“业力轮回”,重视来世,现世要为来世做准备,认为在世时念经有利于消除罪孽,可以在经历轮回时获得福报。藏传佛教思想中普度众生、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灵魂不灭等藏文化所具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深深扎根于藏民心中。
这样的灵魂信仰是特定地域汉藏文化交流融合后形成的,从中能透视文化融合的痕迹,也是东纳藏族二次葬“葬坟”背后的文化动因。这与汉地祖先崇拜和藏传佛教中的业力轮回不同,是普遍性和地方性兼具的民间灵魂信仰。
思考与启示:文化共享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扶植和彰显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之一,对延续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8]
笔者认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程中,自觉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着培元、固本、强基的作用,推动文化共享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前提。
1、推动社会成员共享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共同价值观
全体社会成员认同国家层面的价值倡导,能为各民族发展进步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党百年征程中积累探索出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革命文化等政治文化在各族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且被普遍接受。在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上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弘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未来的工作方向。
2、推动社会成员共享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要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出大家共同接受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并积极弘扬。把各民族特色文化纳入中华文化之中,能提升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相互尊重和团结。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相互理解包容,能促进各民族自我认同上升为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这是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事实,但也需要人为挖掘、构建,才能更好地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适逢甘肃省创建全国第一个民族团结示范走廊的时代契机,东纳藏族与汉族共享丧葬文化的案例,彰显了河西走廊中民族文化交流、共享、融合的生命力,印证了河西走廊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区域性特征。一种文化,只有在大多数群众中具有超强感召力并成为百姓内心的共同价值准则时,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它对国民的凝聚作用超越人类学概念的“文化”,甚至可能超越具有开放色彩的现代宗教。[9]中华民族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与多元价值冲击和国内国外风险挑战,增强“四个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突破口,各民族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文化共享,逐步形成相互认同的和谐局面。在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主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以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里挖掘和弘扬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及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作为切入点,对民族发展中自发的文化共享给予积极评价,也要进一步引导民族之间深化经济文化往来。
注释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出版社,1997:447.
[2]尕藏尼玛.碰撞中的身份寻求:东纳藏族部落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4.
[3]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A].钟进文.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C].民族出版社,2002:523.
[4]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肃南县志(1991-2012)[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9:53-54.
[5]蒙藏委员会调查室.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A].钟进文.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C].民族出版社,2002:527.
[6]拉先.村落与信仰仪式——循化县道帏“拉则”调查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96-102.
[7]陈淑君,陈华文.民间丧葬习俗[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16-118.
[8]李吉星.以共享符号形象铸牢共同体意识[J].今日民族,2021(09):17-18.
[9]马戎.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应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J].西北民族研究,2012(02):21-39+14.
作者简介
温 统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北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