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3、专业人才缺乏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西江千户苗寨缺乏专业旅游人才和旅游项目开发及营销、景区建设规划、民族特色产品挖掘等相关人才,当地的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接待和服务知识培训。导致西江千户苗寨在接待方面的缺陷凸显,使得景区的硬件赶不上其快速发展的步伐,也导致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遇到明显阻碍,景区问题不断暴露。
西江千户苗寨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困境的路径
1、注重人工美与自然美和谐共生
在日益商业化的少数民族旅游景区中,保留原有的生态美是最受游客所喜爱的。在相关旅游网站和APP的评论区上,旅客留言较多的关键词为“商业”“苗寨”“西江”“千户”等。西江千户苗寨在以政府为主体的旅游发展中掺杂了过多的商业化,原来的“原始生态”圣地逐步演变成商业景区。一味牟取利益,不仅不能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推向好的发展方向,反而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建议在整体规划中增强景区与游客的互动,比如教学蜡染技术、采茶体验、稻田捕鱼、篝火互动晚会、打糍粑等苗族文化体验。另外,还应当以自然环境为主,人工建筑为辅,保持苗寨原有的文化元素,不掺杂过多的现代元素,让原生态、人工美、自然美和谐共生,使农文旅有机结合发展,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吸引游客,增强游客体验性、互动性,真正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回味无穷。[7]
2、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
西江千户苗寨在运营机制上主要以政府主导运营,采取“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开发旅游资源的模式。首先,政府应以战略的眼光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将村寨保护性开发放在首位,建好监督体制机制,做好自我监督;政府在苗寨景区旅游发展中既要发挥主体作用又要做好服务工作,监督市场运行,防止强买强卖、哄抬物价、民俗戏剧化的现象出现。其次,企业要科学规划景区建设,深层次挖掘民族特色,使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独有的非遗手工艺品和苗族银饰,形成旅游纪念品,并接受政府和村民监督。
3、坚持人才培育和引进
针对西江千户苗寨人才缺乏的问题,政府应挑起重担,借鉴丹寨万达旅游小镇设立的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模式,通过高等院校培育专业人才。对村民进行旅游知识、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的专业培训,加强村民服务技能,使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和景区的建设当中。同时,政府应当将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相结合,从旅游收入中划拨经费,引进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重新系统规划景区板块,科学定位苗寨旅游开发,借鉴国内外发展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成功经验,注重长远利益,制定旅游营销策略,在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景区建设规划、民族特色产品挖掘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农业、文化、旅游三种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实现共赢,振兴乡村经济。[8]
结 语
西江千户苗寨要持续发展,只有坚持培育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机制,转变服务态度,解决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合理开发苗寨旅游资源,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西江模式”才会更好地发展。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西江千户苗寨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坚持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将是西江千户苗寨下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2022年1月1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的出台,贵州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符合“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战略布局,如何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走向更高台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农文旅产业充分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寻。
参考文献
[1]高培.贵州西江苗寨传统山地民居接地形态特征研究[J].建筑技术,2018(02):92-94.
[2]胡莹.西江苗寨景区组织冲突的时空分异研究[J].思想战线,2017(03):94-97.
[3]黄浩.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郎德上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03):39-42.
[4]周颖悟,李奕佳,方赞山等.贵州西江苗寨聚落改造中传统特色与景观空间协调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7(03):580-586.
[5]操奇.“西江模式”的现代性迷津和可能出路[J].贵州社会科学,2014(02):54-58.
[6]孙小龙,林璧属.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商业化符号表征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J].旅游学刊,2017(12):28-36.
[7]李天翼,麻勇斌.西江模式: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样本[J].新西部,2018(19):39-43.
[8]李瑞,吴殿廷,殷红梅等.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机理模型与实证——以社区、政府和企业力量导向模式的比较研究[J].地理学报,2016,71(8):1416-1435.
作者简介
罗岚洪 黔东南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发展
李 权 黔东南州社会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森林康养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西江千户苗寨缺乏专业旅游人才和旅游项目开发及营销、景区建设规划、民族特色产品挖掘等相关人才,当地的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接待和服务知识培训。导致西江千户苗寨在接待方面的缺陷凸显,使得景区的硬件赶不上其快速发展的步伐,也导致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遇到明显阻碍,景区问题不断暴露。
西江千户苗寨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困境的路径
1、注重人工美与自然美和谐共生
在日益商业化的少数民族旅游景区中,保留原有的生态美是最受游客所喜爱的。在相关旅游网站和APP的评论区上,旅客留言较多的关键词为“商业”“苗寨”“西江”“千户”等。西江千户苗寨在以政府为主体的旅游发展中掺杂了过多的商业化,原来的“原始生态”圣地逐步演变成商业景区。一味牟取利益,不仅不能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推向好的发展方向,反而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建议在整体规划中增强景区与游客的互动,比如教学蜡染技术、采茶体验、稻田捕鱼、篝火互动晚会、打糍粑等苗族文化体验。另外,还应当以自然环境为主,人工建筑为辅,保持苗寨原有的文化元素,不掺杂过多的现代元素,让原生态、人工美、自然美和谐共生,使农文旅有机结合发展,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吸引游客,增强游客体验性、互动性,真正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回味无穷。[7]
2、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
西江千户苗寨在运营机制上主要以政府主导运营,采取“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开发旅游资源的模式。首先,政府应以战略的眼光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将村寨保护性开发放在首位,建好监督体制机制,做好自我监督;政府在苗寨景区旅游发展中既要发挥主体作用又要做好服务工作,监督市场运行,防止强买强卖、哄抬物价、民俗戏剧化的现象出现。其次,企业要科学规划景区建设,深层次挖掘民族特色,使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独有的非遗手工艺品和苗族银饰,形成旅游纪念品,并接受政府和村民监督。
3、坚持人才培育和引进
针对西江千户苗寨人才缺乏的问题,政府应挑起重担,借鉴丹寨万达旅游小镇设立的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模式,通过高等院校培育专业人才。对村民进行旅游知识、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的专业培训,加强村民服务技能,使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和景区的建设当中。同时,政府应当将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相结合,从旅游收入中划拨经费,引进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重新系统规划景区板块,科学定位苗寨旅游开发,借鉴国内外发展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成功经验,注重长远利益,制定旅游营销策略,在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景区建设规划、民族特色产品挖掘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农业、文化、旅游三种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实现共赢,振兴乡村经济。[8]
结 语
西江千户苗寨要持续发展,只有坚持培育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机制,转变服务态度,解决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合理开发苗寨旅游资源,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西江模式”才会更好地发展。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西江千户苗寨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坚持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将是西江千户苗寨下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2022年1月1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的出台,贵州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符合“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战略布局,如何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走向更高台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农文旅产业充分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寻。
参考文献
[1]高培.贵州西江苗寨传统山地民居接地形态特征研究[J].建筑技术,2018(02):92-94.
[2]胡莹.西江苗寨景区组织冲突的时空分异研究[J].思想战线,2017(03):94-97.
[3]黄浩.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郎德上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03):39-42.
[4]周颖悟,李奕佳,方赞山等.贵州西江苗寨聚落改造中传统特色与景观空间协调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7(03):580-586.
[5]操奇.“西江模式”的现代性迷津和可能出路[J].贵州社会科学,2014(02):54-58.
[6]孙小龙,林璧属.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商业化符号表征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J].旅游学刊,2017(12):28-36.
[7]李天翼,麻勇斌.西江模式: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样本[J].新西部,2018(19):39-43.
[8]李瑞,吴殿廷,殷红梅等.民族村寨旅游地居民满意度影响机理模型与实证——以社区、政府和企业力量导向模式的比较研究[J].地理学报,2016,71(8):1416-1435.
作者简介
罗岚洪 黔东南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发展
李 权 黔东南州社会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森林康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