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元通和”与陕西宗教文化生态建设
◎2021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多元通和:陕西宗教与地方民间信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号:21QN11)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文化生态系统,是党和国家关于宗教问题的重要方针政策。陕西宗教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在宗教中国化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陕西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及宗教院校分布等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只有党政干部、宗教界代表人士、宗教学研究者“三支队伍”高度协作,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能,进而推动宗教对话和构建和谐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大命题。[1]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宗教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释,明确指出,“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2]2021年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宗教学理论研究和新时代宗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各大宗教之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构成了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系统,这种宗教文化生态的中国模式被牟钟鉴先生归纳为“多元通和”。牟先生认为宗教文化生态研究面向一个相对独立的信仰文化圈,分析宗教诸种关系及其态势,包括宗教内部的关系、宗教之间的关系、宗教与生存环境(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宗教多样性结构及其适应社会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失衡、重建的规律,并涉及文化圈之间的关系。[4]陕西宗教文化作为中国宗教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也相应呈现出多元通和、固本化外、和而不同以及多样性与和谐性的统一等特点。
宗教文化生态的中国模式
21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出现了“宗教生态论”思潮,[5]主要用于解释各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此生彼长的动态平衡关系,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大陆过快增长的重要原因是行政的干预和境外宗教渗透使原有的民间文化生态被打压,从而受到破坏。牟钟鉴先生早在2006年、2009年就已经提出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中国宗教具有爱国与爱教高度统一、敬神与爱人相结合、政主教辅、行善积德等优秀文化传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古老而青春的国家,其青春正在于对各文明和宗教的包容性。在历史长河中,各宗教在教义教理等方面有论辩也有相互吸收,既提高了各自理论水平和文明素质,也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形态和内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明发展的规律正在于此。如史伯所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6]冯友兰认为:“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合且平。”[7]中华民族向来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包容态度,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能实现“天下大同”。[8]多元和谐型宗教文化生态模式,对内可以形成宗教和睦、道德劝善的格局;对外有利于发挥促进宗教对话、维护世界和平的功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陕西宗教现状
陕西宗教文化资源丰厚。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最早在这里发展成熟,周至楼观台、户县重阳宫、西安八仙宫、佳县白云观及紫阳擂鼓台等丛林宫观颇多;佛教从这里走向世界,除天台、禅宗外,佛教的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密宗及净土宗的祖庭都在西安附近;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世界性宗教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综合互动下,陕西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宗教与地方民间信仰格局。其主要以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为主,融合民间信仰,形成陕西地方多元通和的宗教与地方民间信仰生态系统,成为陕西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分析相关统计资料(除基督教外,其余统计数据的时间截止于2022年5月),可对陕西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及宗教院校分布等情况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文化生态系统,是党和国家关于宗教问题的重要方针政策。陕西宗教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在宗教中国化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陕西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及宗教院校分布等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只有党政干部、宗教界代表人士、宗教学研究者“三支队伍”高度协作,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能,进而推动宗教对话和构建和谐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的重大命题。[1]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宗教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释,明确指出,“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2]2021年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宗教学理论研究和新时代宗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各大宗教之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构成了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系统,这种宗教文化生态的中国模式被牟钟鉴先生归纳为“多元通和”。牟先生认为宗教文化生态研究面向一个相对独立的信仰文化圈,分析宗教诸种关系及其态势,包括宗教内部的关系、宗教之间的关系、宗教与生存环境(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宗教多样性结构及其适应社会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失衡、重建的规律,并涉及文化圈之间的关系。[4]陕西宗教文化作为中国宗教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也相应呈现出多元通和、固本化外、和而不同以及多样性与和谐性的统一等特点。
宗教文化生态的中国模式
21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出现了“宗教生态论”思潮,[5]主要用于解释各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此生彼长的动态平衡关系,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大陆过快增长的重要原因是行政的干预和境外宗教渗透使原有的民间文化生态被打压,从而受到破坏。牟钟鉴先生早在2006年、2009年就已经提出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中国宗教具有爱国与爱教高度统一、敬神与爱人相结合、政主教辅、行善积德等优秀文化传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古老而青春的国家,其青春正在于对各文明和宗教的包容性。在历史长河中,各宗教在教义教理等方面有论辩也有相互吸收,既提高了各自理论水平和文明素质,也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形态和内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明发展的规律正在于此。如史伯所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6]冯友兰认为:“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合且平。”[7]中华民族向来秉持“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包容态度,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能实现“天下大同”。[8]多元和谐型宗教文化生态模式,对内可以形成宗教和睦、道德劝善的格局;对外有利于发挥促进宗教对话、维护世界和平的功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陕西宗教现状
陕西宗教文化资源丰厚。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最早在这里发展成熟,周至楼观台、户县重阳宫、西安八仙宫、佳县白云观及紫阳擂鼓台等丛林宫观颇多;佛教从这里走向世界,除天台、禅宗外,佛教的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密宗及净土宗的祖庭都在西安附近;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世界性宗教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综合互动下,陕西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宗教与地方民间信仰格局。其主要以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为主,融合民间信仰,形成陕西地方多元通和的宗教与地方民间信仰生态系统,成为陕西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分析相关统计资料(除基督教外,其余统计数据的时间截止于2022年5月),可对陕西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及宗教院校分布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