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牢牢掌握中国能源主动权做出陕西贡献
对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以及以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以系统思维全力做好能源安全保供,是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能源需求和消耗总量最大、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的立国之基和发展之本,对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责任重大、意义深远。陕西应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双碳”目标,坚持守正创新,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陕西力量”、打造现代煤化工的“陕西方案”、做出实现双碳目标的“陕西贡献”、塑造现代能化服务“三农”和其他行业的“陕西模式”、发出能源保供更强的“陕西声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对我国未来十年能源经济制定了发展的蓝图,也揭示了“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发展的路径。作为能源大省,陕西应当深刻领会二十大报告精神实质,制定本区域能源经济发展的政策、方针,做到破立结合、系统推进。
能源的安全保供
石油、煤炭、天然气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全球重要的战略储备,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富煤、少气、贫油”特征突出,在一些重要能源品种上对外依赖性明显,已对我国能源使用构成了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21年中国能源生产,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3.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2%。其中,原煤产量41.3亿吨,同比增长5.7%,占能源生产结构67%。原油产量19888.1万吨,同比增长2.1%,占能源生产结构6.6%。天然气产量2075.8亿立方米,占能源生产结构6.1%。水电、核电、风电等一次电力生产总量8534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占能源生产结构20.3%。据最新资料,截至2022年1-6月份,中国生产原油10288万吨,同比增长4%,进口原油25252万吨,同比下降3.1%,原油进口依存度为71%(据英国BP预测到2035年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会超过75%);生产天然气109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9%,进口天然气5357万吨,同比下降10%,进口依存度为64.6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最大的煤炭消费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家,今年上半年,生产原煤21.9亿吨,同比增长11%。进口煤炭11500万吨,同比下降17.5%,进口依存度为5%。
由于“双碳”战略的提出,我国在发展化石能源的同时,非化石能源发展也必须迈上新台阶。202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突破10亿千瓦,达到111720万千瓦,同比增长13.4%,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约为4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比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占全口径总发电量比重的34.6%。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全面构建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扎实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确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2030年达到25%左右。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发展陷入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进口国际原油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中国能源安全造成威胁。从进口来源看,虽然中国不断推动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但是对中东地区的依赖仍旧严重,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量约占中国总进口的50%。由于宗教及大国博弈等因素,中东地区从20世纪开始便一直处于政治不稳定状态。从进口通道看,中国石油进口总体上仍旧以海上运输为主,海上运输通道有几个必经的关键地理单元,其中马六甲海峡是大国博弈的关键地带,潜在风险最大,霍尔木兹海峡与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情况紧密相关,也有较大潜在风险。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量还不足以应对重大风险。按照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中国计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