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金融与科技协同集聚对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息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一方面能够更高效地发挥金融对科技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另一方面,科技的新成果、新发展将有效提升金融自身对风险的识别、防范与控制能力,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对经济发展的固有影响。
促进国家高新区金融与科技协同集聚的对策建议
回顾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之前,称为一次创业阶段;第二阶段是2000-2010年,即二次创业阶段;2011年至今是第三个阶段,也是国家高新区的三次创业阶段。随着技术变革与国际竞争加剧,当前全球技术经济范式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家高新区要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力度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整合区内优质创新资源,优化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的协同集聚。
1、加强金融系统与科技系统之间的相互需求以及对彼此需求的实现,不断加强二者的协同演化。金融与科技的协同演化,是促使二者协同集聚并产生合力效应的内在动力机制,在该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关注产业功能的演变。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金融功能正从传统的资本积累转向风险管理,这便要求在金融的基础功能之上更关注高层级的功能,由关注“金融对科技活动的融资支持机制”转向更加关注“金融对科技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第二,关注科技对金融的反向影响。协同演化是个双向关系,不仅要关注“金融服务于科技”,同时也要重视“科技服务于金融”。特别是当前时期金融科技得到迅速发展,这使得科技对金融体系的作用越来越大,它能够在风险识别与防范、信息安全及效率提升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金融”,将对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机构创新变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2、加强金融系统与科技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在共同区域空间内实现信息与资源的高效流动(包括产业内部流动和跨产业部门流动)。具体措施有两个方面: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的社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高价值数据在区内的快速传递与安全共享。随着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家高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具备很大空间。2019年5月,西安高新区与中兴通讯、西安移动签订《5G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加速区内垂直行业整合和应用创新。第二,完善市场中介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金融要素与科技要素的对接。如果说信息基础设施属于区域“硬环境”,那么随着国家高新区发展步入三次创业阶段,“软环境”在高效配置科技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例如区内企业征信体系的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的设立等。
3、科学协调金融与科技协同集聚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合力效应。在国家高新区发展建设的前期阶段,大多主要是依靠土地、资金及其相关优惠政策来完成招商引资的,可以说外部动力对区内创新资源的集聚起到了很大推进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外部动力机制逐渐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国家高新区应积极向培育内生动力转变,更加重视释放和激发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增强企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创新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政府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的能力。
4、加强监管科技发展,提升对跨行业、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随着金融与科技资源的协同集聚,加之彼此间的交叉融合发展,在风险管理方面有利有弊:一方面,新技术和方法的采用会使得部分风险能够被快速识别并得到有效管理。例如在大数据技术下,交易记录、海关数据甚至物流信息等都可以作为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新的技术方法也可能会导致部分风险变得更加隐蔽或者传播范围更大,甚至形成新的风险因素。例如在金融科技网络环境下,交易平台系统中流动的不是现实物理货币而是数字化货币信息,一旦形成风险在短时间内爆发,那么将比传统金融风险的扩散速度更快、溢出效应更强。面对当前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国家高新区在积极鼓励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大数据整合力度、创新监管工具、提升监管科技水平,积极应对新的风险因素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享,谷潇磊,张琳,张艳秋,王胤杰,宋君黛,马佳慧.2019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一)[J].中国科技产业,2020(12):42-53.
[2]王胜光,朱常海.中国国家高新区的三十年建设与新时代发展——纪念国家高新区建设三十周年[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07):693-706.
[3]吴价宝,易爱军,吴佳玲,王葭薇,罗怡.江苏省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路径与融合机制研究[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9(01):104-114.
[4]刘会武.国家高新区三十年:评价指标演变及新的指引方向[J].科技中国,2018(09):78-82.
[5]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J].学术月刊,2018,50(07):39-45+59.
作者简介
孙 婷 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
孙 欢 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理统计分析
促进国家高新区金融与科技协同集聚的对策建议
回顾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之前,称为一次创业阶段;第二阶段是2000-2010年,即二次创业阶段;2011年至今是第三个阶段,也是国家高新区的三次创业阶段。随着技术变革与国际竞争加剧,当前全球技术经济范式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家高新区要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大力度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整合区内优质创新资源,优化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的协同集聚。
1、加强金融系统与科技系统之间的相互需求以及对彼此需求的实现,不断加强二者的协同演化。金融与科技的协同演化,是促使二者协同集聚并产生合力效应的内在动力机制,在该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关注产业功能的演变。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金融功能正从传统的资本积累转向风险管理,这便要求在金融的基础功能之上更关注高层级的功能,由关注“金融对科技活动的融资支持机制”转向更加关注“金融对科技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第二,关注科技对金融的反向影响。协同演化是个双向关系,不仅要关注“金融服务于科技”,同时也要重视“科技服务于金融”。特别是当前时期金融科技得到迅速发展,这使得科技对金融体系的作用越来越大,它能够在风险识别与防范、信息安全及效率提升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金融”,将对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机构创新变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2、加强金融系统与科技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在共同区域空间内实现信息与资源的高效流动(包括产业内部流动和跨产业部门流动)。具体措施有两个方面: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的社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高价值数据在区内的快速传递与安全共享。随着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家高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具备很大空间。2019年5月,西安高新区与中兴通讯、西安移动签订《5G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加速区内垂直行业整合和应用创新。第二,完善市场中介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金融要素与科技要素的对接。如果说信息基础设施属于区域“硬环境”,那么随着国家高新区发展步入三次创业阶段,“软环境”在高效配置科技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例如区内企业征信体系的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的设立等。
3、科学协调金融与科技协同集聚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的合力效应。在国家高新区发展建设的前期阶段,大多主要是依靠土地、资金及其相关优惠政策来完成招商引资的,可以说外部动力对区内创新资源的集聚起到了很大推进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外部动力机制逐渐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国家高新区应积极向培育内生动力转变,更加重视释放和激发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增强企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创新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政府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的能力。
4、加强监管科技发展,提升对跨行业、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随着金融与科技资源的协同集聚,加之彼此间的交叉融合发展,在风险管理方面有利有弊:一方面,新技术和方法的采用会使得部分风险能够被快速识别并得到有效管理。例如在大数据技术下,交易记录、海关数据甚至物流信息等都可以作为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新的技术方法也可能会导致部分风险变得更加隐蔽或者传播范围更大,甚至形成新的风险因素。例如在金融科技网络环境下,交易平台系统中流动的不是现实物理货币而是数字化货币信息,一旦形成风险在短时间内爆发,那么将比传统金融风险的扩散速度更快、溢出效应更强。面对当前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国家高新区在积极鼓励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大数据整合力度、创新监管工具、提升监管科技水平,积极应对新的风险因素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享,谷潇磊,张琳,张艳秋,王胤杰,宋君黛,马佳慧.2019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一)[J].中国科技产业,2020(12):42-53.
[2]王胜光,朱常海.中国国家高新区的三十年建设与新时代发展——纪念国家高新区建设三十周年[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07):693-706.
[3]吴价宝,易爱军,吴佳玲,王葭薇,罗怡.江苏省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路径与融合机制研究[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9(01):104-114.
[4]刘会武.国家高新区三十年:评价指标演变及新的指引方向[J].科技中国,2018(09):78-82.
[5]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J].学术月刊,2018,50(07):39-45+59.
作者简介
孙 婷 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
孙 欢 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理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