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方向探究
还将开设数字IP文创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海量以藏品为元素的数据库,使用用户DIY交互技术,配合相关小程序和专门物流渠道,让文创产品以个性化私人定制的形式来到用户身边,更好地展现产品创意性和独特性,更好地传播文化品牌。2022年5月18日,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陕西主会场活动上,陕西省文物局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加强文物资源数字化创新利用签署了框架协议,翻开了文博事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崭新一页。
科技融入助力文物知识的宣传推广
博物馆内众多的精美藏品都不仅仅只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承载中华文明发祥,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一段历史记忆,博物馆的数字化藏品不仅可用于文物研究、赏析、展览,还可通过数字化动态技术,配合相应朝代典籍、文书,演绎并生动讲述中华文明璀璨的历史故事,让大众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文物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及博物馆蕴含的文化内容进一步生动了解。
亲临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大多是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但从更广域的互联网用户看,每个人的兴趣点、关注点各不相同,既有热衷传统文化的“发烧友”,更有喜爱特立独行的“时尚族”,无论是线上线下,或是穿插游弋于虚拟世界的众多群体,都是文化传播的覆盖对象。
文物保护工作与文化宣传工作既有相互依存关系,也有相互矛盾之处,都迫切需要引进新理念、运用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大量扩充线上用户,特别是要将部分有线下参观意愿的游客迅速转变为线上用户,将其对艺术文化的需求通过线上新媒体内容得到满足。
以敦煌研究院为例,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导致游览一次所消耗的时间成本很高,游客数量更是常年处于高位,据不完全统计,在旺季时,莫高窟每天接待游客达到1.5万人,这样庞大的游客群体着实让人欣慰,但同时也对服务质量有了新挑战。游客游览时间有限,开放带来的微观环境变化对文物的影响等,成为敦煌莫高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难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日益壮大,为解决以上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持。新媒体带来的新技术、新传播手段既兼顾了敦煌研究院的宣传需求与游客对敦煌文化的认知需求,又藉由线上宣传,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窟内环境的影响,保护了文物。基于这些原因,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快速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通过大型纪录片和“岁时节令”等系列与短视频相结合方式,持续加强敦煌文化的传播。通过敦煌壁画修复、壁画彩塑临摹研究、敦煌壁画原料矿物研究、洞窟内微生物分析研究等工作场景展示,使全社会都能更进一步了解到敦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进一步了解到守护敦煌、坚守文化的精神,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在用户心中塑造敦煌艺术文化品牌形象。敦煌博物院通过“数字敦煌”项目的成功实践,有效克服和解决了延长敦煌莫高窟的寿命、扩大文化遗产传播途径、开辟文化遗产利用新方向等现实问题,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良性协调发展,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出了前进的方向。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尽管传统博物馆在展陈模式、文创产品、宣传推广等方面均做了较多的尝试。但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博物馆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冲击,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的同时,满足后疫情时代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求,推动博物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博物馆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1、探索数字博物馆多元化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博场所陆续关闭,面对未知的病毒、未知的危害、未知的时间,我国人民积极响应并遵守国家防疫政策,做出巨大牺牲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总体安全稳定,但紧张的情绪和因封控导致的精神上的空虚却只能依靠手机、互联网等单一渠道得以缓解。特殊时期之下,博物馆虽无法开馆接待游客,但其传播文化、美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使命依然存在,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通过充分利用云端服务器开设线上数字博物馆,开启“云游博物馆”新的游览模式,高清展品照片或部分展厅360度全景照片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浏览,这使得因时空限制、防疫政策需要或接待量影响而无法进行线下游览的人群依然能够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历史的回音。可以说,加载新技术手段的传统博物馆为疫情防控期间丰富大众娱乐生活、舒缓社会情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云游博物馆”的游览形式具有单向性和非交互性的缺点。一方面,这种游览形式很难做到“出圈”,即吸引来的线上游览用户绝大部分是对历史文化、博物馆内容有着浓厚兴趣的用户;另一方面,虽然可以通过高清图片浏览,但展品相关介绍、典故、背后的历史背景等却很难获知。因此,需要博物馆在进行线上展览时进一步将文化与科技进行融合,增加与线上用户间的交互性,同时也应增添一些更符合互联网用户需求、爱好、习惯的内容,使之与博物馆文化相结合,让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真正走进用户内心。
2、探索不同媒体的融合传播形式
新媒体时代,“直播+”模式呈现出全民化、全品类、多平台的发展现状,为博物馆传播文化内容提供了新途径,为其打造文化品牌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2020年2月,淘宝联合8家博物馆,在直播平台共同开启“淘宝直播云春游”活动,与以往熟悉的线上“云游”博物馆形式不同,此次活动并非将博物馆展品通过数字技术上传到新媒
科技融入助力文物知识的宣传推广
博物馆内众多的精美藏品都不仅仅只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承载中华文明发祥,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一段历史记忆,博物馆的数字化藏品不仅可用于文物研究、赏析、展览,还可通过数字化动态技术,配合相应朝代典籍、文书,演绎并生动讲述中华文明璀璨的历史故事,让大众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文物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及博物馆蕴含的文化内容进一步生动了解。
亲临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大多是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但从更广域的互联网用户看,每个人的兴趣点、关注点各不相同,既有热衷传统文化的“发烧友”,更有喜爱特立独行的“时尚族”,无论是线上线下,或是穿插游弋于虚拟世界的众多群体,都是文化传播的覆盖对象。
文物保护工作与文化宣传工作既有相互依存关系,也有相互矛盾之处,都迫切需要引进新理念、运用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大量扩充线上用户,特别是要将部分有线下参观意愿的游客迅速转变为线上用户,将其对艺术文化的需求通过线上新媒体内容得到满足。
以敦煌研究院为例,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导致游览一次所消耗的时间成本很高,游客数量更是常年处于高位,据不完全统计,在旺季时,莫高窟每天接待游客达到1.5万人,这样庞大的游客群体着实让人欣慰,但同时也对服务质量有了新挑战。游客游览时间有限,开放带来的微观环境变化对文物的影响等,成为敦煌莫高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难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日益壮大,为解决以上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持。新媒体带来的新技术、新传播手段既兼顾了敦煌研究院的宣传需求与游客对敦煌文化的认知需求,又藉由线上宣传,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窟内环境的影响,保护了文物。基于这些原因,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快速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通过大型纪录片和“岁时节令”等系列与短视频相结合方式,持续加强敦煌文化的传播。通过敦煌壁画修复、壁画彩塑临摹研究、敦煌壁画原料矿物研究、洞窟内微生物分析研究等工作场景展示,使全社会都能更进一步了解到敦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进一步了解到守护敦煌、坚守文化的精神,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在用户心中塑造敦煌艺术文化品牌形象。敦煌博物院通过“数字敦煌”项目的成功实践,有效克服和解决了延长敦煌莫高窟的寿命、扩大文化遗产传播途径、开辟文化遗产利用新方向等现实问题,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良性协调发展,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出了前进的方向。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尽管传统博物馆在展陈模式、文创产品、宣传推广等方面均做了较多的尝试。但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博物馆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冲击,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的同时,满足后疫情时代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求,推动博物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博物馆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1、探索数字博物馆多元化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博场所陆续关闭,面对未知的病毒、未知的危害、未知的时间,我国人民积极响应并遵守国家防疫政策,做出巨大牺牲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总体安全稳定,但紧张的情绪和因封控导致的精神上的空虚却只能依靠手机、互联网等单一渠道得以缓解。特殊时期之下,博物馆虽无法开馆接待游客,但其传播文化、美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使命依然存在,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通过充分利用云端服务器开设线上数字博物馆,开启“云游博物馆”新的游览模式,高清展品照片或部分展厅360度全景照片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浏览,这使得因时空限制、防疫政策需要或接待量影响而无法进行线下游览的人群依然能够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历史的回音。可以说,加载新技术手段的传统博物馆为疫情防控期间丰富大众娱乐生活、舒缓社会情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云游博物馆”的游览形式具有单向性和非交互性的缺点。一方面,这种游览形式很难做到“出圈”,即吸引来的线上游览用户绝大部分是对历史文化、博物馆内容有着浓厚兴趣的用户;另一方面,虽然可以通过高清图片浏览,但展品相关介绍、典故、背后的历史背景等却很难获知。因此,需要博物馆在进行线上展览时进一步将文化与科技进行融合,增加与线上用户间的交互性,同时也应增添一些更符合互联网用户需求、爱好、习惯的内容,使之与博物馆文化相结合,让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真正走进用户内心。
2、探索不同媒体的融合传播形式
新媒体时代,“直播+”模式呈现出全民化、全品类、多平台的发展现状,为博物馆传播文化内容提供了新途径,为其打造文化品牌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2020年2月,淘宝联合8家博物馆,在直播平台共同开启“淘宝直播云春游”活动,与以往熟悉的线上“云游”博物馆形式不同,此次活动并非将博物馆展品通过数字技术上传到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