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7版
张载关学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分析
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活水源头。本文将从张载关学文化的历史、现状与特性,“两创”的内涵分析、路径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张载关学文化的历史、现状与特性
  张载关学文化是宋明理学的源头与主脉,集中体现了宋元明清时期以关中为核心区域的陕西文化的思想面貌与精神特质。
  1、历史的传承性
  “关学”是一个理学学派,由北宋哲学家张载创立。“北宋关学”是一个独立学派,是关学宗源、理学根脉。金元时期的关学则面临着张载之学的“中绝”,关中文化以洛学、朱子学及儒学的传承等为主。明代,关学复兴,形成了域内的三原学派、长安学派等非单一独立学派。清代关学仍旧是多学派并存,并对宋明理学进行总结,以及因应时变而完成关学的近代转型,使传统关学走向了终结。
  历史地看,张载关学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宋明理学文化,尤其是它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性。其实,张载关学文化的传承有三种基本类型,都源自于张载的人生境遇、生命志趣,即讲学著书、治国理政、社会实践。第一,讲学著书。从自冯从吾到张骥对关学人物的梳理来看,学者的理论传承与创造只是关学存续的三分之一。如在张载的弟子中,具有理论创新特征的唯属吕大临和李复二人。第二,治国理政,包括治国与保国。张载关学文化思想的传播与理念的实践更凸显出其学派的“实学”特质。张载的其他弟子,或为官,或为将,历代关学学者也不乏有政绩与战绩者。第三,社会实践,以《吕氏乡约》为核心。[2]张载弟子吕大钧所创制并在家乡推广,[3]从朱熹、吕柟、王阳明、梁漱溟到如今乡村振兴战略都受其影响。[4]
  2、研究的深入性
  一千年张载,八百年关学,百余年研究,张载关学文化研究已经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尤其是在2020年张载诞辰千年之际更是盛况空前。根据不完全统计,张载关学文化研究的中文著作有240余种,国家级与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约90余项。根据中国知网总库收录的文章,以“关学”进行主题(或篇名)检索与查验,约有文章1000余篇(370余篇);以“张载”进行主题(或篇名)检索与查验,约有文章3900余篇(1160余篇)。[5]
  张载关学文化研究的主题也日益深入和细化。整体而言,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关学概念与关学史的研究。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的多元性要求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新的思考,对于关学概念、关学史的探讨正是如此。学者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关学”概念理解和界定、宋元明清关学传承基准、关学历史纵向演变脉络、关中理学横向结构关系等都进行了探讨。[6]关学概念与关学史的讨论是关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主题,从根源上决定着关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第二,关学人物的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长期以来,张载的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是其核心。这一研究的不平衡,既与张载的思想深刻性与历史价值有关,也与对关学史的研究和重视不足有关。关学史的研究长期对张载之后的关学学者重视不够,相关学者的成果也未能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同时,在已有成果的交流、传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
  第三,关学精神价值的研究。这是关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与特色内容,赵馥洁长期持续关注和研究这一主题,《关学精神论》是其代表作。随着关学文献整理与人物研究的深入与细化,这一主题的研究势必会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围绕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挖掘关学精神价值的当代意义与未来意义,也应成为学者关注的新视野。
  3、文化的人民性
  张载关学不仅是要创造精深理论,更是怀着极强的生民情怀与现实关怀,积极从事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张载“为生民立命”的理念从根上决定了关学文化的“人民性”。[7]张载关学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源泉,如“横渠四句”“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观念是对中国文化根本精神、根本性质的高度凝练,这都是关学文化、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因此,围绕“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8]应成为学者研究、激活张载关学文化现实性的根本原则。我们现在研究、传播张载关学,需要面向整个社会,针对不同的阶层和群体,有针对性地诠释、解读、转化运用,讲人们听得懂、能接受的张载关学文化,服务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
  张载关学文化“两创”的内涵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对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下过明确的定义: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9]
  第一,张载关学文化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搞清楚关学是什么,尽可能地还原关学的历史真实,阐明关学的思想原貌,这主要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包括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文学研究等。
  第二,张载关学的创造性转化,不是对关学的简单继承、传承。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诉求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要构建融入新时代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沟通理论阐释与实践升华,打造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讲述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