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2版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
——以广东某高校外语外贸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为例 ◎曾令冰 尹忠琼
◎2021年度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广州市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互联网学党史时效性研究”(项目编号:GDWL21YB13)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是沟通联系学校、教师、学生的强有力纽带。在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注重对学生干部的思想引领、组织建设以及实践锻炼,选拔好、培养好、使用好学生干部,可有效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促进学生干部个人的“双核能力”的提升。 

  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印发〈关于推动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青联发〔2019〕9号)和《关于落实共青团和学联对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指导管理责任的若干规定(试行)》(中青联发〔2020〕4号)文件精神,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支持和指导。在当前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背景下,突出对学生干部政治思想、组织建设、服务引领等方面的正向作用,能有效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提升学生干部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贡献度。
  案例概述
  2020年7月,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干部,由学校原先两个学院合并而成。成立之初,学生干部们在分管辅导员的指导下快速地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院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干部们不熟悉部门工作职责、不能主动担当,经常会出现工作相互推诿情况;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不能有效发挥意识形态的中坚力量,甚至会发出不利于团结的声音;基层组织建设和团队管理涣散;工作抓不住重心,经常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等现象,此外,还有些干部因为学习压力大等原因,提出退出申请。
  案例分析
  (一)思想政治素质较弱,意识形态中坚力量发挥不明显
  为党育人是高校共青团发挥政治功能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的政治成长指的是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政治学习与政治实践,了解并熟悉政治规则,明晰自己的政治角色与身份,形成自身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能力,从而成为较为成熟的政治个体的发展过程。学院团学组织合并完成后,缺乏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导致他们基本定位不明确、职责不清晰、责任意识不强等,极大地削弱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生干部作为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在繁荣校园文化和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方面都扮演者重要角色。当今,广东作为“两个斗争”的最前沿阵地,形势纷繁复杂,而90后、00后学生相对更加有个性,在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觉悟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容易被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加以利用。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主要学生干部,有时非但没能成为学校和老师的好帮手,甚至为一些校园不良舆情推波助澜。
  (二)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团总支和学生会的基层组织建设,应在规范组织建设机制,破解制约发展的思维定势和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干部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聚焦主业和干好正业上抓紧用力,深刻领会《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关于推动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但从学院团学合并之初的情况来看,团学各部门设置和人员安排上不能严格遵守相关要求执行,在管理体制、干部选拔、考评制度等工作上没有明确的指引。
  (三)中心工作不聚焦,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发挥不明显
  团总支、学生会应注重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对于学生干部“双核能力”的提升。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主要包含: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生志愿服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学院团学合并后,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干部在促进科技创新项目提质培优、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中心工作中发挥火车头的作用。例如,“挑战杯”双创项目、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学生干部的参与率低,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