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懋廷:西北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
王复生、王懋廷烈士塑像
国际第五次大会也将在莫斯科召开,中央许多领导人要到莫斯科去参加会议,所以,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召开六大,也便于有共产国际领导人参加。二是中共六大到底有多少位代表,学术界也有几种不同说法。目前公认的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的说法:“出席代表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代表84人。”这种说法在党史著述中被广泛引用。而且由于当时环境十分险恶,加上时间仓促,4月份代表就得启程,这时多数省份还没有选出代表,因此来不及按照原选举办法进行选举。据李维汉回忆,“除了广东、河南等省的代表是开会选出来的,其余大多数是中央指定的。”
王懋廷就是中央指定的六大惟一的云南代表。
192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各省出席六大的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到达上海。中共中央将代表们编成若干小组,或乘苏联商船到海参崴,然后从那里过境,改乘火车赴莫斯科;或乘船去大连,在大连转乘火车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北上满洲里,从那里偷越国境进入苏联,然后再乘火车赴莫斯科。历时一个多月,到6月中旬,代表们历经千辛万苦,大都安全抵达莫斯科。
当王懋廷等代表辗转到达莫斯科时,六大已经开幕,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了政治报告,布哈林代表共产国际作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政治报告和关于政治报告的结论。王懋廷十分遗憾没赶上亲耳听取他们的政治报告,但令他高兴的是,会上见到了昔日北大同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战友邓中夏。
六大上的两次发言
据目前公开的党史资料显示,王懋廷是六大上有选举权的正式代表之一,被选入大会宣传和财政审查委员会,并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
1928年6月24日,在六大讨论政治报告时,王懋廷做了第一次发言,他指出:党内存在“左”倾和右倾错误观点。他提出了党与群众的关系隔离、党的力量在白色恐怖下被削弱两大问题。他在发言中客观地分析了当时所面临的形势,认为在“客观上革命直到现在是高涨的”“在主观上分析党的力量是削弱了,虽有客观的条件,但是革命的高潮还未到来”。
王懋廷在发言中提出:“机会主义的发生,根本上在落后的经济关系中,无产阶级的幼稚,党的基础没有建立在真正的无产阶级上,党的政治估量的错误所形成的。”而盲动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在‘八七’会议后,党的领导有革命感情的表现,也不估量当时的实际情形,只注意到敌人的弱点,而就忘了自己的弱点。例如小区域的农民暴动或某工厂发生很小的罢工事实,即认为革命高涨了。这样以局部事实为全部政策前提的主观病,在将来工作中很值得注意的。”
王懋廷还结合云南的革命情况,指出“云南目前的任务是发动群众,加强党在群众中的领导,是准备暴动,而不是即刻暴动,即刻暴动则又陷于另一方面的机会主义”,认为“过去中央未能指出暴动条件,影响各地而发生盲动主义”。
接下来的7月2日,在参加讨论农民与土地问题时,王懋廷发言提出:在农村建立佃农为基础的农民组织,才能得到对整个农村的领导。王懋廷见解有许多独到之处,在土地关系问题上,他强调要实事求是,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指出李立三同志的报告中没有明确“农村阶级的划分,应以土地关系来划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指出“我们分析土地关系应注意,不能以南北为划分,界限应以水田旱田做分别。许多旱田,面积虽然非常宽大,但是收成是非常少的。一个农民经营一百亩的旱田,与经营十亩水田的结果相差不远。所以应以水旱为分”。“决定谁是地主,而应按照各地的情形来决定。”
在关于土地与政权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封建统治影响着土地关系,有权力的人可以用政治势力获得土地。“政权对土地有这样的关系,这就可以明白地主与豪绅是很难分开的。地主就是豪绅。豪绅就是地主。在政治上的表现,并非两个阶级。”主张农村应以土地关系划分为地主(豪绅)、自耕农、佃农、雇农四个阶级。根据农村的阶级关系,进一步指出:“我认为雇农是无产阶级政党在农村的基础。”“我们要以佃农为农民组织的基础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得到对整个农村的领导。”明确地提出了党在农村依靠雇农、佃农的阶级路线问题。
此外,王懋廷结合在云南深入调查了解的情况,提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应加以重视的两个重要部分:一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农奴虽不是普遍的,但很多地方是有的”。在云南“占人口五分之二,即40%”,而且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问题,“在农民问题中是很重要的问题”。“云南、贵州、四川的落后民族,在民族感情上很易团结,他们的斗争、反抗是很有力的。”
国际第五次大会也将在莫斯科召开,中央许多领导人要到莫斯科去参加会议,所以,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召开六大,也便于有共产国际领导人参加。二是中共六大到底有多少位代表,学术界也有几种不同说法。目前公认的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的说法:“出席代表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代表84人。”这种说法在党史著述中被广泛引用。而且由于当时环境十分险恶,加上时间仓促,4月份代表就得启程,这时多数省份还没有选出代表,因此来不及按照原选举办法进行选举。据李维汉回忆,“除了广东、河南等省的代表是开会选出来的,其余大多数是中央指定的。”
王懋廷就是中央指定的六大惟一的云南代表。
192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各省出席六大的代表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到达上海。中共中央将代表们编成若干小组,或乘苏联商船到海参崴,然后从那里过境,改乘火车赴莫斯科;或乘船去大连,在大连转乘火车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北上满洲里,从那里偷越国境进入苏联,然后再乘火车赴莫斯科。历时一个多月,到6月中旬,代表们历经千辛万苦,大都安全抵达莫斯科。
当王懋廷等代表辗转到达莫斯科时,六大已经开幕,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了政治报告,布哈林代表共产国际作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政治报告和关于政治报告的结论。王懋廷十分遗憾没赶上亲耳听取他们的政治报告,但令他高兴的是,会上见到了昔日北大同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战友邓中夏。
六大上的两次发言
据目前公开的党史资料显示,王懋廷是六大上有选举权的正式代表之一,被选入大会宣传和财政审查委员会,并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
1928年6月24日,在六大讨论政治报告时,王懋廷做了第一次发言,他指出:党内存在“左”倾和右倾错误观点。他提出了党与群众的关系隔离、党的力量在白色恐怖下被削弱两大问题。他在发言中客观地分析了当时所面临的形势,认为在“客观上革命直到现在是高涨的”“在主观上分析党的力量是削弱了,虽有客观的条件,但是革命的高潮还未到来”。
王懋廷在发言中提出:“机会主义的发生,根本上在落后的经济关系中,无产阶级的幼稚,党的基础没有建立在真正的无产阶级上,党的政治估量的错误所形成的。”而盲动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在‘八七’会议后,党的领导有革命感情的表现,也不估量当时的实际情形,只注意到敌人的弱点,而就忘了自己的弱点。例如小区域的农民暴动或某工厂发生很小的罢工事实,即认为革命高涨了。这样以局部事实为全部政策前提的主观病,在将来工作中很值得注意的。”
王懋廷还结合云南的革命情况,指出“云南目前的任务是发动群众,加强党在群众中的领导,是准备暴动,而不是即刻暴动,即刻暴动则又陷于另一方面的机会主义”,认为“过去中央未能指出暴动条件,影响各地而发生盲动主义”。
接下来的7月2日,在参加讨论农民与土地问题时,王懋廷发言提出:在农村建立佃农为基础的农民组织,才能得到对整个农村的领导。王懋廷见解有许多独到之处,在土地关系问题上,他强调要实事求是,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指出李立三同志的报告中没有明确“农村阶级的划分,应以土地关系来划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指出“我们分析土地关系应注意,不能以南北为划分,界限应以水田旱田做分别。许多旱田,面积虽然非常宽大,但是收成是非常少的。一个农民经营一百亩的旱田,与经营十亩水田的结果相差不远。所以应以水旱为分”。“决定谁是地主,而应按照各地的情形来决定。”
在关于土地与政权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封建统治影响着土地关系,有权力的人可以用政治势力获得土地。“政权对土地有这样的关系,这就可以明白地主与豪绅是很难分开的。地主就是豪绅。豪绅就是地主。在政治上的表现,并非两个阶级。”主张农村应以土地关系划分为地主(豪绅)、自耕农、佃农、雇农四个阶级。根据农村的阶级关系,进一步指出:“我认为雇农是无产阶级政党在农村的基础。”“我们要以佃农为农民组织的基础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得到对整个农村的领导。”明确地提出了党在农村依靠雇农、佃农的阶级路线问题。
此外,王懋廷结合在云南深入调查了解的情况,提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应加以重视的两个重要部分:一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农奴虽不是普遍的,但很多地方是有的”。在云南“占人口五分之二,即40%”,而且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问题,“在农民问题中是很重要的问题”。“云南、贵州、四川的落后民族,在民族感情上很易团结,他们的斗争、反抗是很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