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1版
加快古籍人才高地建设 持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一级学科,因此课程设置又涉及文学、历史学、图书馆学等不同学科,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设有古典文献学,在中国史专业之下设有历史文献学,图书馆情报下也设有文献学专业。而新时代古籍人才在接受高校文献学基础理论培养及从业之后,还需要具有历史学、文学、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图书馆学以及古籍数字化技术等多个学科和相关知识储备;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从业实践,将所学理论与古籍工作实际相结合;需要通过以老带新,在参与各类古籍保护、整理、研究项目中,缓慢积累经验,逐步提升素养。因此,古籍人才的培养相较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周期更长。
  完善古籍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古籍人才高地建设,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古籍人才培养体系。2007年,陕西省“十一五”古籍整理重大项目《陕西古籍总目提要》正式启动。从该项目长期的实地调研中可以看出,陕西省内的古籍存藏机构包括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档案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类不同性质的单位。此外,参与《陕西古籍总目提要》项目工作的人员还涉及保护修复、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不同性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因此,相较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工作,古籍工作机构和人员的涉及面更广,性质也更为复杂。
  从古籍相关工作人员基本情况来看,古籍保护修复、图书收藏管理、古籍整理研究、古籍出版编校等人员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方向也有很大差别。同时,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传统古籍工作也扩展到古籍数字化、古籍数据库建设等领域,对古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各单位调研基本情况来看,上述不同性质机构和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数量不足,人员流失严重,队伍结构不合理,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推动新时代古籍工作的开展,需要古籍保护修复、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领域统筹兼顾,在加强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和业务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需要系统全面、协同推进,突破原有单位性质的限制,逐步建全和完善跨领域、跨系统人才交流培养体系。
  满足古籍事业发展需求
  加快古籍人才高地建设,必须满足古籍事业发展需求。综合考虑不同领域的从业需求,通过传统高等教育实现基础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多领域合作持续开展专业继续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主要采取在本系统开展以传统理论课程讲授为主的培训,课程主要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古文字学、古籍修复、古籍普查编目等基础知识。
  在传统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师、出版社的编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古籍修复人员分别参与所在系统的培训。这样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古籍工作的需求。无论是古籍普编目、保护修复、整理研究、编辑出版、数字化加工等,仅仅具备本领域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古籍人才培养方式上,应当突破原有系统内相对单一的培养模式,编制古籍人才培训计划,建立联合教育培训和研学实践基地,给古籍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参与不同领域、不通环节古籍实践培训的机会,促进行业内部人员之间的密切交流、沟通与合作,通过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的方式培养满足新时代古籍事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实施长期人才培养政策
  尽管目前古籍工作相关单位普遍面临队伍老化、结构失衡、人才流失严重等方面的问题,但在古籍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要始终遵循人才发展客观规律,制定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政策。这是加快古籍人才高地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科学评价古籍工作质量,完善古籍工作成果评价办法,加强古籍优秀成果评选推荐工作。职称评定、评奖推优、科研成果认定、效益评估等政策要向古籍工作人员倾斜。”结合古籍工作实际,制定古籍工作人才分类评价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为古籍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政策性保障。结合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管理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古籍整理研究单位,古籍图书出版和数据库开发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年度考核、成果推优、效益评估等管理评价办法,才能有效防止古籍人才流失。逐步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古籍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古籍专业人才力量储备,逐步形成专业过硬、结构均衡、科学合理的古籍人才梯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陕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空间起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更应当充分整合、发挥古籍和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古籍人才高地建设,做好传世古籍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古籍文献的时代价值,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简介
  党 斌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