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路径选择与实践启示
的聚集、市场的畅通、资源的对接和信息的共享等优势。
水落坡镇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启示
(一)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发挥党建引领力量
在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的坚强领导。水落坡镇吸收安徽小岗村“互联网+大包干”的模式,创新性地提出“支部+乡村振兴赋能工程”的基层治理方式,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工程相结合,积极调动农村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通过电子商务推动水落坡镇乡村产业振兴,对村集体和困难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自主积极性能够产生有效激励作用,提高农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实现村集体增收、农民增收。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活力、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及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条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智慧园区以及园区企业能够娴熟掌握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特色和传统产业优势。山东阳信古典文化数字经济产业园是由水落坡镇统一规划建设,聘请专业公司参与运营管理,在以水落坡镇村民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形成的古旧家具收藏为基础的建设。产业园的建设改变了过去水落坡镇家庭作坊式的产业方式,形成了集约化经营,并且积极协调各方形成合作共赢互动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园开拓创新的内生力量,推动实现产业园高质量发展。2021年,产业园交易额再次突破60亿元。
(三)理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乡村振兴中,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水落坡镇把乡村产业升级的首要任务放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积极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供应链、打通物流链、增强价值链,通过产业融合释放出的乘数效应,水落坡镇的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实现附加值倍数增长。以附加值高的特色质优畜牧养殖和农产品的种植为起点,通过对附加值高畜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深精加工,逐渐建立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打造服务于临近城区的特色农业旅游,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实现本土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周边从业农民稳定增收。
(四)创新运用智慧手段,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经济能够助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实现全面振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①指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落坡镇创新运用数字科技提质产品供给、打通物流运输、提高产品营销,通过数字经济与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特色产业园区和特色乡村企业的数字化发展,不仅能够发挥出本身具有的培育孵化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更多契合产业园区发展目标的特色企业、智慧企业入驻园区,在区域内实现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同时,数字科技特色乡村产业平台的建立也能够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业需求的人才、资源集聚园区,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注释
①《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
参考文献
[1]钟文晶,罗必良,谢琳.数字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改革,2021(5):64-75.
[2]韩莉莉,马万利.技术异化视域下科技伦理人文效应探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6):92-95.
[3]王旭,陈南希,张柔佳.智能自适应边缘系统:探索与挑战[J].物联网学报,2021,5(1):1-10.
[4]兰玉彬,王天伟,陈盛德等.农业人工智能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的翅膀[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0,41(6):1-13.
[5]沈维维,周波.智慧农业发展脉络和关键领域研究[J].绿色科技,2020(8):192-195,214.
[6]郭静安.新零售模式下供应链整合与创新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7):22-26.
[7]王宝义.直播电商的本质、逻辑与趋势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21,35(4):48-57.
[8]罗必良.小农经营、功能转换与策略选择——兼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农业经济问题,2020(1):29-47.
[9]王芳,曾令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优先发展[J].财经科学,2021(2):121-132.
[10]石萌.乡村经济振兴数字化道路与产业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2020(12):33-35.
[11]郭妍,立光,王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县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122-132.
[12]李翔,宗祖盼.数字文化产业:一种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2):74-81.
作者简介
王 茜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
水落坡镇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启示
(一)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发挥党建引领力量
在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的坚强领导。水落坡镇吸收安徽小岗村“互联网+大包干”的模式,创新性地提出“支部+乡村振兴赋能工程”的基层治理方式,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工程相结合,积极调动农村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通过电子商务推动水落坡镇乡村产业振兴,对村集体和困难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自主积极性能够产生有效激励作用,提高农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实现村集体增收、农民增收。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活力、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及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条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智慧园区以及园区企业能够娴熟掌握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特色和传统产业优势。山东阳信古典文化数字经济产业园是由水落坡镇统一规划建设,聘请专业公司参与运营管理,在以水落坡镇村民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形成的古旧家具收藏为基础的建设。产业园的建设改变了过去水落坡镇家庭作坊式的产业方式,形成了集约化经营,并且积极协调各方形成合作共赢互动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园开拓创新的内生力量,推动实现产业园高质量发展。2021年,产业园交易额再次突破60亿元。
(三)理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乡村振兴中,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水落坡镇把乡村产业升级的首要任务放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积极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供应链、打通物流链、增强价值链,通过产业融合释放出的乘数效应,水落坡镇的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实现附加值倍数增长。以附加值高的特色质优畜牧养殖和农产品的种植为起点,通过对附加值高畜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深精加工,逐渐建立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打造服务于临近城区的特色农业旅游,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实现本土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周边从业农民稳定增收。
(四)创新运用智慧手段,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经济能够助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乡村产业实现全面振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①指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落坡镇创新运用数字科技提质产品供给、打通物流运输、提高产品营销,通过数字经济与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特色产业园区和特色乡村企业的数字化发展,不仅能够发挥出本身具有的培育孵化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更多契合产业园区发展目标的特色企业、智慧企业入驻园区,在区域内实现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同时,数字科技特色乡村产业平台的建立也能够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业需求的人才、资源集聚园区,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注释
①《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
参考文献
[1]钟文晶,罗必良,谢琳.数字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改革,2021(5):64-75.
[2]韩莉莉,马万利.技术异化视域下科技伦理人文效应探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6):92-95.
[3]王旭,陈南希,张柔佳.智能自适应边缘系统:探索与挑战[J].物联网学报,2021,5(1):1-10.
[4]兰玉彬,王天伟,陈盛德等.农业人工智能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的翅膀[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0,41(6):1-13.
[5]沈维维,周波.智慧农业发展脉络和关键领域研究[J].绿色科技,2020(8):192-195,214.
[6]郭静安.新零售模式下供应链整合与创新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1(7):22-26.
[7]王宝义.直播电商的本质、逻辑与趋势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21,35(4):48-57.
[8]罗必良.小农经营、功能转换与策略选择——兼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农业经济问题,2020(1):29-47.
[9]王芳,曾令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优先发展[J].财经科学,2021(2):121-132.
[10]石萌.乡村经济振兴数字化道路与产业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2020(12):33-35.
[11]郭妍,立光,王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县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122-132.
[12]李翔,宗祖盼.数字文化产业:一种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02):74-81.
作者简介
王 茜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