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9版
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机制构建
——以徽州地域文化为例 ◎姚雪平 朱 青 洪常春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黄山市非遗文化翻译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2010040)
  地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软实力的表现形式,全球化时代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机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传承悠久,特色鲜明。本文以徽州地域文化为例,从沟通元与文化共情、新媒体赋能与地域文化IP打造、契机把握与融合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其对外传播机制的构建,以期高效、高质地向世界推介徽文化,把文化传播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地域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融合发展。 

  地域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21世纪以来,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也日趋繁荣。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的徽文化,以安徽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技艺与艺术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层面的各个领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以徽文化为例,探讨中国地域文化的外宣途径和策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融合中占有一席之地,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度。
  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
  地域文化是体现一定地理区域与空间范围的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有些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原生态地域文化可能会逐渐退化、消亡,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是一种潜在的文化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如何来保护和弘扬地域文化,使其赋能全球化,以崭新的面貌回归到人们的视线之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因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实事求是,以现实为基石,而地域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的现实存在。以地域文化为载体,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地域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将地域文化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既涵盖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间艺术与工艺品,也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传承、民俗民风、口头传统、民间技艺等。地域文化在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吸引外来投资与消费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动力,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我国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徽州地域文化的特点与现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起组成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徽州地域文化内涵丰富,是从古至今尤其是明清以来徽州境内一府六县极具地域与时代特色的区域文化,是徽州人民历代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徽州地处皖南山区,交通不便和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使古代徽州地区发展相对稳定,传统文化、历史遗迹以及民俗民风等保存相对完好。
  同时,徽州又是徽商的发源地,徽商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业及贸易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徽州地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徽州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地,徽学、徽剧、徽雕、徽菜、徽派建筑、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程朱理学等在国内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程,作为地域文化的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如传统文化保护与商业运作的冲突,古建筑的损毁与倒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后继无人,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缺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地域传统风貌的维护、特色建筑的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传承推广的力度越来越大。安徽省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方面挖掘具有徽州特色的传统文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