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2版
榆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与对策
康 鸿
    榆林加快推进文旅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榆林不仅是全国的能源富集区,也是独特厚重的文化资源富集区。然而,由于区位、理念、人才、投入等各方面原因,榆林雄厚的文旅资源还没能形成文旅产业优势和文化产能,应坚定信心,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强弱项,补短板,找到其发展的路径,榆林的文旅产业必将释放巨大潜力,取得高质量发展。 

  榆林位于陕西最北端,是中国能源富集区和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同时,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接地带,以及陕甘宁蒙晋五省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和厚重的历史,也使榆林成为了少有的文旅资源富集区。
  近年来,榆林立足资源优势和文旅市场需求,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陕北文化生态试验区,主动融入国家“四大”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文旅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旅产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然而,放眼陕西和全国,榆林文旅产业依然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成正比,与其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不相适应,与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和社会期待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坚定信心,立足优势,找准符合榆林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径,强弱项,补短板,认真挖掘转化榆林多姿多彩、丰富厚重的旅游文化资源,榆林的文旅产业必将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丰厚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榆林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独特厚重。榆林自古为多民族聚集地,是历代的边关要塞,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多元融合、交相辉映的舞台。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为榆林留下了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榆林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陕西文物大市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星罗棋布,熠熠生辉。全市现存1600余处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历史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文物数量多、等级高、类型全。
  获得“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神木高家堡石峁遗址,距今约四千三百年,是我国龙山晚期到夏早期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其在黄河文明史,甚至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难以估量,堪称“华夏文明的前夜”;靖边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距今一千六百年,统万城是世界惟一被科考认定的匈奴王城;“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榆林卫城,是明代“九边重镇”,被称之为“小北京”;多处秦、汉和明长城遗迹穿境而过,有着被喻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城北的红石峡摩崖石刻,被称为“书法艺术的瑰宝”;榆林还有保存完好的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姜氏庄园,有闯王李自成的行宫,有杨家将故里——杨家城,有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名观——白云山;这里还孕育了陕北民歌、唢呐、秧歌、剪纸、石雕、陕北说书、榆林小曲、清涧道情、横山老腰鼓等灿烂夺目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11项之多,为全国少有;此外,还有晋陕黄河大峡谷、毛乌素沙漠、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黄土地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