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3版
榆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与对策
园、丹霞奇葩府谷莲花辿与靖边龙洲等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地理景观。
  与此同时,榆林是西北革命的策源地,榆林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团组织;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革命第一枪;定边县木瓜城、牛圈圪坨、铁角城是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陕北的第一站;在清涧袁家沟,毛泽东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绥德地委在郝家桥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掀起了大生产热潮;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榆林八县转战一年多,党中央在米脂杨家沟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和西北战场,上演了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1948年3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从榆林吴堡东渡黄河,踏上解放全中国的征程。党中央转战陕北,在榆林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旧址,在榆林热土上也涌现了张德生、杜斌丞、魏野畴、李子洲等一大批革命先驱。目前,共有58处革命纪念地被公布为全国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榆林时强调,一定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短板
  榆林文化底蕴丰厚,文化资源多样,具有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但由于地域、观念、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榆林文旅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短板和问题亟待化解。主要表现在:
  1、缺乏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规划、开发和管理比较粗放,各地之间、各景区景点之间缺乏合力,各自为战,没能形成服务网络和整体效应。
  2、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不够,对其包含的文化价值挖掘不足,从而使其大多处在“资源阶段”,没能转化为旅游产品和产业。
  3、文化与旅游之间,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高,附加值不高,效益有限。
  4、景区景点配套服务不到位,“食、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没能形成良好的游客流、服务流、物资流和商务流,旅游全链条开发受限。
  5、文旅产品单一,文化创意欠缺,产品和服务缺少卖点,吸引力差。
  6、市场主体力量薄弱,没有形成龙头,景区景点开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性不强,盈利能力较弱。
  此外,也存在投融资平台匮乏,投入有限,项目包装和品牌营销乏力,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等短板。
  文旅产业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一)打好顶层设计牌,统筹产业开发布局
  1、要坚定信心,确立文旅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文化旅游作为能源型城市增强文化自信、实现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养,以及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旅游规划要因地制宜,能够有效挖掘和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确保科学性、前瞻性、精准性和系统性,要起点高、理念好、可操作性强。其次,要实现“两融合”,即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三统筹”,即区域旅游与全域旅游的统筹,景区景点与文旅上下游全产业链的统筹,总体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的统筹。同时,加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建设。
  2、在榆林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具体的行动计划,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挂牌作战。
  3、要规划和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空间,构建“一核、三极、两廊、四区”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即以榆林市中心城区作为核心引领,以神木、靖边、绥德三个副中心城市为主要增长极,打造黄河黄土文化风情廊、长城遗址文化旅游廊,形成边塞风情休闲度假区、黄土民俗风情体验区、工业文明科普游乐区、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通过统筹谋划,规划打造景区景点,开发精品旅游路线,形成点、线、面支撑互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打好融合发展牌,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首先是加大加快加深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没有旅游的文化缺乏活力,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灵魂。要按照国家推动文旅融合的政策要求,借鉴其他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榆林陕北文化特色和红色革命文化内涵,“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全面推动榆林各类文化、文物资源跟旅游在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开发具有榆林特色、榆林气派、榆林魅力的旅游路线,进一步提质增效(即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服务品质和综合效益),实现文旅产品供给的结构性改革,满足大众消费需求。
  其次,要实施“大文旅”战略、“旅游+”战略和“全域化”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教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