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全育人”理念开展高校就业工作创新探索
疫情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面临重重困境,如何拓宽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注重全方位,坚持全员化,贯穿全过程,以“三全育人”理念开展高校就业工作创新探索,有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扎实推进就业工作。
新冠肺炎的发生,给应往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带来极大冲击,主要表现为招聘岗位骤减,薪资待遇降低,就业竞争压力激增,部分毕业生出现逃避就业、恐惧就业等消极就业心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1]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守好就业责任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以下简称工学院)坚持就业育人理念,统筹协调全员力量,制定全方位工作方法,构建全过程工作体系,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实现就业工作网格化、精细化,稳步推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就业大环境竞争激烈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1100万,同比增加191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2]疫情暴发以来,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多数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及用人数量骤减,面对连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总量,当前的就业大环境竞争依然激烈。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29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7%。其中,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4%、5.1%。[3]
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事关每个学生家庭的幸福稳定状况。然而受疫情影响,企业用工需求的减少导致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岗位劳作强度高、工种难度大,要求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以便应聘者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而应届毕业生受实习难、专业面窄、经历少、期望高等限制条件的影响更加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受防疫管控限制,多数应聘形式转为线上开展,从传统的“面对面”演变为“键对键”,网络面试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就业市场中频频出现“一岗难求”或者“一岗万人”等两极分化现象。
(二)高校毕业生求职意愿降低
疫情暴发以来,“考研热”“考公热”“考编热”一度成为毕业去向中的优先选择。数据显示,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212.3万人,平均录取比例为68∶1,最热门的编制岗位达到了20813∶1的录取比例。[4]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57万,首次突破了400万和450万,相比2021年的377万增长了80万,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预报名于2022年9月24日开启,机构预测2023年考研人数预计达到520万人,且这也是保守的估计。[5]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多数企业破产、裁员,毕业生及其家长对于求职存有恐惧心理,渴望寻求一份安稳有保障的工作,其中公务员、事业编、国企等传统认知中的“铁饭碗”工作以及继续求学深造被认定为是极具稳定性的选择。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近年来,各地纷纷要求居民居家办公,长期居家的生活状态让人们更重视亲人相守,互相支持,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地域流动性降低。此外,部分行业因疫情受到重创,如旅游、餐饮、航空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得不重新调整求职意向与择业规划。目前,一些求职者对于就业抱持观望心态,仍在期待“就业回暖”,因而出现“慢就业”“晚就业”“不就业”等消极就业现象。
新冠肺炎的发生,给应往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带来极大冲击,主要表现为招聘岗位骤减,薪资待遇降低,就业竞争压力激增,部分毕业生出现逃避就业、恐惧就业等消极就业心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1]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守好就业责任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以下简称工学院)坚持就业育人理念,统筹协调全员力量,制定全方位工作方法,构建全过程工作体系,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实现就业工作网格化、精细化,稳步推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就业大环境竞争激烈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1100万,同比增加191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2]疫情暴发以来,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多数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及用人数量骤减,面对连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总量,当前的就业大环境竞争依然激烈。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29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7%。其中,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4%、5.1%。[3]
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事关每个学生家庭的幸福稳定状况。然而受疫情影响,企业用工需求的减少导致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岗位劳作强度高、工种难度大,要求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以便应聘者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而应届毕业生受实习难、专业面窄、经历少、期望高等限制条件的影响更加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受防疫管控限制,多数应聘形式转为线上开展,从传统的“面对面”演变为“键对键”,网络面试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就业市场中频频出现“一岗难求”或者“一岗万人”等两极分化现象。
(二)高校毕业生求职意愿降低
疫情暴发以来,“考研热”“考公热”“考编热”一度成为毕业去向中的优先选择。数据显示,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212.3万人,平均录取比例为68∶1,最热门的编制岗位达到了20813∶1的录取比例。[4]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57万,首次突破了400万和450万,相比2021年的377万增长了80万,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预报名于2022年9月24日开启,机构预测2023年考研人数预计达到520万人,且这也是保守的估计。[5]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多数企业破产、裁员,毕业生及其家长对于求职存有恐惧心理,渴望寻求一份安稳有保障的工作,其中公务员、事业编、国企等传统认知中的“铁饭碗”工作以及继续求学深造被认定为是极具稳定性的选择。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近年来,各地纷纷要求居民居家办公,长期居家的生活状态让人们更重视亲人相守,互相支持,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地域流动性降低。此外,部分行业因疫情受到重创,如旅游、餐饮、航空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得不重新调整求职意向与择业规划。目前,一些求职者对于就业抱持观望心态,仍在期待“就业回暖”,因而出现“慢就业”“晚就业”“不就业”等消极就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