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5版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路径选择
——以贵州某民族院校阿藏村调查队为例 王明英 徐 玲 张吉丽 袁再源
◎贵州省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路径探究——以贵州某民族院校阿藏村调查队为例》(项目编号:S2021110666175)
  提高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成效,应牢固政治理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做好调研,积极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凝聚高校-乡村-政府多方力量,共筑乡村振兴梦。具体到阿藏村来说,则应通过互联网在线上进行有效宣传,吸引更多的旅客到这里游玩;以科技、文化、卫生为主,改善乡村过去传统、低效的农业种植模式、居民附近脏乱差等现状以及由于文化不足而上当受骗等现象;辅导学生作业,普及互联网知识,普及交通及用电安全知识等。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党为了解决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战略任务。
  由团中央发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国广大高校的响应,各高校纷纷鼓励、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必要途径之一。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通过“三下乡”进入农村,切身体会并深入了解基层民众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现状,向广大农村传播先进的科学观念和文化思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服务农村基层。
  研究的缘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得各个领域都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在科技革命方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农村的基础设备不健全、交通不便和教育状况落后等客观因素,导致青壮年劳动力更愿意向结构完善的城市转移,在农村留下大量的老人和孩童组成留守家庭、空巢家庭,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空巢村、老人村、儿童村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劳动力的缺失直接导致农村农业产业链断裂,乡村经济停滞不前。郡县治则天下安,乡村治则国家定。乡村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实施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新发展目标以及新战略要求,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下乡”活动是指科技、文化、卫生下乡,[1]是向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或农村传授目前新型的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健康知识。大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中,一方面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国家优秀人才,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另外,提高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有助于高校深化育人,高校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旨,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发展。
  分析农村发展现状,对其可行路径进行探究,有利于高校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帮助大学生们以其自身的方式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