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0版
羌族遗风罐罐茶
茶暖人心

牧民需要煮茶时,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将砖茶切成碎块,放于罐中来煮。草原上用干牛粪做燃料,火劲不大,但持续时间长。煮时再配以小米、牛奶、奶酪,加盐煮沸后,滤掉茶渣,待茶味、奶味、香味充分出来,盛于木碗中,可接待客人,也可做茶水解渴。若再配以羊肉、馕饼、奶豆腐,那就是美味佳肴了。
  陇南、陕南一带氐羌族群众饮茶历史也十分悠久。他们在秦巴山地就地取材,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传统饮食罐罐茶。山地高寒,各种木材树根取之不尽,家家火塘也终年不息。清晨,女人们会早早起来,在火塘边用鼎罐煮茶。这种茶系把五谷杂粮炒熟磨细,用罐盛水,置火上煮熬,边煮边放入面糊,添进浸泡过滤后的茶叶水,再加上猪油,调以茴香、藿香、生姜、地胡椒、红葱皮、白葱根、花椒叶、鸡屎藤等熬成汤料,其中不乏中药材成份,比如鸡屎藤就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活血止痛的作用。再加上核桃、肉丁、洋芋丁、腊肉丁、鸡蛋花等佐料,提神暖胃,爽口宜人,喝一口更是有醍醐灌顶的痛快;配以在火塘边烤得焦黄的苞谷面馍馍,这种朴素又简单的饮食,最适合出坡干活的男人,放牧、垦荒、耕种、收获……全是力气活。男人们清晨在火塘边饱餐一顿罐罐茶加馍馍饼子,一整天都耐得住饥渴,出得上力气。罐罐茶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山区高寒,外出多易感冒,只需在罐罐茶中加入生姜,喝一大碗,出身热汗,睡上一觉,感冒会不治自愈。
  明清之际,玉米、薯类由北美传入中国,这些适宜在高寒山区种植的庄稼,加速了秦巴山区的开发,伴着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大量因战乱失去土地的移民进入秦巴山区,汉中为移民输入之地。秦巴山地丰富的资源给新来的移民提供了用武之地。在秦巴山地移民开发史中常以最早的垦荒者命名,比如刘家沟、张家营、李家村等比比皆是。罐罐茶的传承人张慧芳的家乡亦不例外。据张慧芳说,她的家乡小湾村28户人家全部姓张,散居在河谷两岸的山腰或坡地里,无疑是明清移民在秦巴山地中产生的村落。不难想象,张家先祖在来到这片尚属处女地的小湾村时,先是窝棚岩洞,后有简易板房暂且栖身,四周丰富的资源,脚下肥沃的荒地给了他们生存的希望、发展的信心。之后,缕缕炊烟在板房盘绕不去,溪水边有张家女人淘米洗衣的身影,沉睡亿万斯年的冷清山谷也变得生机勃勃。她们会随乡入俗,在火塘边熬起罐罐茶,并加入新收获的物种,比如炒黄豆、红薯丁、洋芋丁、玉米粒等,给罐罐茶增添新的内容,也注入新的生命。
  精工细料
  张慧芳为什么能够成为罐罐茶的传承人?这和她的奶奶紧密相关。关键是奶奶的老家在郭镇。郭镇在略阳西北方向,已与陇南交界,山水相依,属羌族核心地区,较多保持着羌族传统生活习俗。羌人多居高峻山岭,凭高居险,修木楼、垒石屋,垦梯田,牧牛羊,熏腊肉,绣鞋袜;再是家家都有火塘,每日清晨仍会在火塘边煮罐罐茶,烤苞谷面馍,一家老少吃饱喝足才出坡干活。张慧芳的奶奶年轻时便是由郭镇出嫁到乐素河小湾村的,也把煮罐罐茶的好手艺带到张家。在张慧芳的记忆中,儿时不管日子多么苦涩难熬,奶奶都要想办法让全家人清晨起来,能在火塘边喝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罐罐茶。罐罐茶里必须要有茶,在日子最苦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