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3版
陕菜中的节日食俗
都有描写,唐代诗人温庭筠在《鸿胪寺有开元中赐宴》就写道:“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宋代诗人王珪在《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后阁》有“争传九子粽,皇胙续千春”。可见,“九子粽”的名声很大。
  唐代粽子还有“百索粽”,就是用五色绳索缠的粽子。唐代端午节娱乐之风大盛,宫廷中不仅吃粽吃出了花样,玩粽也玩得有些别致,那就是“射粽”的宫廷游戏。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载了端午节宫中“射粉团”的游戏,粉团就是小的角黍,放在盘中,制作纤巧的小角弓,架上箭,比赛每个人射粉团的水平。能够射中者不仅可以吃到粉嫩的角粽,还有一个“中”礼的好彩头。后来这种宫廷游戏,传遍了长安城,成为长安城端午节的一种节日风俗。
  除了端午节,重阳节也很受唐人重视。插茱萸、饮菊花酒、食重阳糕、登高欢宴的习俗始于西汉,到了唐代兴盛起来。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有“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王维有“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饮菊花茶也源于唐朝,白居易在《东园玩菊》中写道:“常恐更衰老,强饮亦无欢。顾谓尔菊花,后时何独鲜。”重阳节饮菊花酒,有特别的含义。“酒”与“九”“久”谐音,因此引申出“长久”的吉祥寓意。饮菊花酒与保健养生有关,菊花“甘、苦、微寒、归肺、肝经”,有散风清热、目赤肿痛、眼花等症的治疗。古代诗人写菊花酒的很多,如唐代诗人郭震《子夜四时歌六首·秋歌》有“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再如唐代诗人耿湋《九日》有“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重阳节也食重阳糕,重阳糕也称花糕,是重阳节的传统节令食品。最早叫“蓬饵”,“蓬”就是“蒿”,是一种草本植物;“饵”指糕饼,也就是古代的糕。《周礼·笾人》记载:“羞笾之食,糗饵,粉餐。”饵主要是祭祀或宴会上食用。唐代,九九食糕已经流行,《唐六典·膳部》中,就有“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记载。
  丰富多彩的节庆陕菜
  唐代以后,长安不再成为国都,繁盛局面不再。明代长安改为西安,从此成为中国西北的一个军事重镇。陕菜最辉煌的时代一去不返,由国菜转为地方菜、由宫廷菜转为民间菜。从节日食礼来看,陕菜仍然有不少节日饮食。
  在元宵节,陕西人吃元宵,“元”与“圆”同音,寓意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月圆人团圆。陕西制作的元宵也不同,叫“滚元宵”,是将成形的馅料切成小块,然后沾上水在生糯米粉的筛漏中滚出来的,要不停摇晃,最后形成圆圆的元宵。陕西的元宵个大、馅多、皮厚,煮的时间要长一些,很实惠。
  在寒食节、清明节,陕北绥德一带吃“子推馍”,个头较大,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是几个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享用的,已婚的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的姑娘则吃“抓髻馍”。父母常将各种小面花用细麻线串起来,挂在树枝上风干,这样可以一直保存到清明节享用。在陕西合阳一带,蒸的是“燕儿馍”,源自《诗经》“玄鸟生商”,“玄鸟”就是燕子。合阳是知名的花馍之乡,“燕儿馍”造型酷似燕子,因“燕子思家”,表达了后人不忘祖先,时刻思念亲人。清明各家祭祖上坟,都要用四个“大燕馍馍”当祭品。“燕儿馍”还有一个名字叫“寒燕儿”,因为早春春寒料峭、燕儿归来,故称“寒燕”。这种“寒燕儿馍”仅一寸见方,造型有十二生肖的各种动物、瓜果、花卉。制作完成后,先要用一支柔软的柳梢把它们串起来,悬挂在屋顶棚上,展示欣赏够了,再让小孩子们一个一个摘下来品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寒食节佳品。
  在夏至节,陕西有吃面的习俗。夏至吃面,与祭神有关,小麦丰收以敬神,这是礼俗。同时也与节气有关,因为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