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2版
陕菜中的节日食俗
    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体现民族交流融合的特征

朋好友的时机。 
  唐代饮食的大国风范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也是陕菜的一个高峰。唐代统治中国长达近三个世纪,尤其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大唐王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声威远播。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级的国际大都市,也是全世界向往的开放性城市,形成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局面。由于国力强盛,唐代在饮宴上十分发达,以豪放著称的唐人很爱饮宴,从皇帝、大臣到文士,饮宴之风盛行。唐朝开科举制度,一个读书人,一生三场宴会不可少。一是鹿鸣宴,乡试取得举人,必须参加鹿鸣宴,感谢乡贤父老的栽培;二是曲江宴,取得进士身份要参加曲江宴,雁塔题名,一日看尽长安花;三是烧尾宴,经过吏部选拔后,需要筹备一场烧尾宴,告知亲朋好友自己“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了。
  相比秦汉的礼法森严,唐代人的食礼则更突出娱乐的一面,这大概反映出李唐王朝血液里有鲜卑族的一面,礼法没有那么严格,饮食礼仪多显示出放松自我。唐代宴会更讲究参与感、融合感,宴会中常常有雅俗兼备的行酒令,乐舞元素更使宴会热闹非凡、席面排场。大唐的饮宴风尚,不仅显示了富庶先进的荣光,而且显示了睥睨天下的骄傲,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流水一般的饮酒作乐,标志着那个盛世时代的积极乐观,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繁华过尽,今天来看,唐代留下的宫廷饮宴菜肴就是“烧尾宴”了。我们能看到的是唐代尚书左仆射韦巨源,在公元709年招待唐中宗的一次家宴,共上了58道菜。有冷盘,有热菜,有烧烤,还有汤羹、甜品、面点。山珍海味,家畜飞禽,无所不包,食单中的菜肴就有32种,有北方的熊、鹿,南方的狸、虾、蟹,食材十分广泛。烹调技术更是新奇别致,难以想象。严格来说,当时能够制作烧尾宴的师傅,一定是一个集聚南北一流厨师团队而成的。仅筵席上的一个看菜“素蒸音声部”来看,用素菜和蒸面做成的一群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就有70件。
  如今,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有许多菜还是谜,不知食材为何物,也不知如何烹制,但值得肯定的是,其中的一些菜单,至今还在陕菜中保留传承,例如饭食点心:婆罗门轻高面,也就是今天的蒸面;贵妃红,也就是今天的红酥皮点心;曼陀样夹饼,就是今天的烤炉饼。“见风消”,就是今天的泡泡油糕。“二十四节气馄饨”“粽子”都是今天陕菜中延续的重要美食。
  从节日食礼的角度来看,唐代是中国节日饮食的鼎盛期。以端午节为例,唐代最流行的节日美食是“九子粽”,粽子的主要馅料是米。到了唐代,我国江南的稻种已经十分发达,粽子中的米已“白莹如玉”,种类繁多,有“九子粽”“百索粽”等。在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说明大唐粽子对日本人的影响也很大。“九子粽”是唐玄宗时期宫廷产生的一种粽子,就是将九个小粽子串在一起,“九”在我国是最大的数字,“九子粽”是皇帝在端午节特赐的御粽,有“龙生九子”的吉祥寓意。能够吃到“九子粽”的大臣,自然是得到了皇恩浩荡的礼遇,深感荣幸之至。端午节也是唐代的国家节假日,祭祀之风渐弱,娱乐之风盛起,唐玄宗在端午节大张筵席,把盏食粽,并吟诗唱和,写有“五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三殿宴群臣》)一诗,于是,“九子粽”在许多唐宋诗人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