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菜中的节日食俗
咸、酸、甘、辛,对应着人体的五脏。“辛”指的是一种带刺激味道的蔬菜及辣味,上述的五种带“辛”味的野菜,能够助力人体“发五脏之气”,达到“辟厉气、开五脏、去伏热”的效果,十分有利于冬去春来的季节,让人身心畅达。同时,“辛”与“新”谐音,取吉祥之意,元日吃“五辛盘”,有一年伊始、万象更新的迎新(辛)美好寓意。所以,吃“五辛盘”,也叫“春盘”,这一节日食礼延续到唐宋明清。
汉代过年饮酒与平日有别,喝的是椒柏酒。椒柏酒的“椒”指花椒,气味芬芳,被誉为“玉衡”星精,服之能够耐老;椒柏酒的“柏”是指柏叶,被誉为仙药,可免百病。元日喝“椒柏酒”,在汉代就成为了饮食礼俗,椒柏酒是通过药酒的芳香,祛邪去恶、延年益寿。汉代元日喝椒柏酒的习俗,一直绵延到魏晋南北朝和唐宋。《荆楚岁时记》记载道:“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我国南北朝诗人庾信也在《正旦蒙赵王賚酒诗》中咏道:“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椒柏酒也是新年的长命酒,主要用于祭祖和向家族尊长们祝寿之用。除了椒柏酒,元日也很流行喝屠苏酒。屠苏酒也是一种药酒,有避瘟疫的作用。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曾经作为制作药酒的厂房,人们没有记住酒的名字,造酒的房屋名字却被人记住了,故名“屠苏酒”。屠苏酒的成分有大黄、白术、花椒、乌头等中药。宋代以后,屠苏酒代替了椒柏酒,成为元日最有名的岁酒,北宋大诗人王安石《元日》诗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到屠苏。”
要强调的是,元日喝椒柏酒、屠苏酒的礼仪很特别,喝酒与周代礼仪以老为尊不同,敬酒不是先敬老人,而是先从小辈开始喝起。《四民要术》载:“进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在古人眼里,年终岁尾,小孩子长了一岁,值得庆贺。老人则少了一岁,不值得庆贺。所以,喝椒柏酒、屠苏酒这样的岁酒,自然小孩子先喝,老者最后喝。
汉代十分敬老,有一整套敬老的礼制,对七十岁的老人要“赐王杖”。在食礼上,汉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再加赐布帛二匹,棉絮三斤,确保衣食无忧。在周代的礼制中,五十岁就可吃精粮,六十岁就可吃肉,七十岁增加副食,八十岁可以吃些珍馐美味,九十岁要在床前伺候饮食。
汉代食礼严格遵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在《史记·鸿门宴》的座次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汉代宫廷酒礼森严,尽显君臣尊卑之礼,不可逾越。贵族之间也遵守尊卑、长幼之别,邀请客人来家赴宴,不仅要“益市牛酒”,还要与夫人一起恭迎。对于有身份的客人,主人还要派人或亲自登门去请。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当权高位重的田蚡敬酒时,所有的客人都要纷纷离席而拜,显出对权贵的敬畏。而当不得势的窦婴敬酒时,大多数人只是半坐席子欠一下身子而已。
汉代饮食十分发达,尤其是汉长安城,更是聚集了当时的名贵食材、各地美食。米分四等,有精米、稗米、粲米、粝米,制作了饼、饭、粥。尤其是饼,有汤饼、蒸饼、炉饼,张骞从西域带回了胡饼,加上胡桃仁、芝麻,也叫胡麻饼,十分流行。肉类中六畜中的四畜——羊、鸡、狗、猪,以及鱼、鹿、兔、鸭、鹌鹑、鸠等,也是汉人的菜品。蔬菜更是丰富多样,有中原的,也有西域的,大白菜、小白菜、芹菜、黄瓜、莲藕、蘑菇等,以及葫芦、荸荠、笋、芥菜、葵菜等外来菜。烹调手法也多样,在出土文物的汉画石上,汉代烧烤十分发达,烤羊肉串已经从西域传到了长安,成为当时的流行美食。
但应该指出的是,汉代贫富差距很大,中下层民众并不富裕,只有在节日里和婚丧嫁娶时才有宴饮,才能吃到肉和酒,才能补补平日的口腹匮乏,找到期许已久的快乐感和满足感,正所谓“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焦羔,斗酒自劳”。至今,在陕西人的食礼中,仍然保持着这种平日节俭饮食的传统,“宁穷一年,不穷过年”,年节和红白喜事才是老百姓犒赏自己和亲
汉代过年饮酒与平日有别,喝的是椒柏酒。椒柏酒的“椒”指花椒,气味芬芳,被誉为“玉衡”星精,服之能够耐老;椒柏酒的“柏”是指柏叶,被誉为仙药,可免百病。元日喝“椒柏酒”,在汉代就成为了饮食礼俗,椒柏酒是通过药酒的芳香,祛邪去恶、延年益寿。汉代元日喝椒柏酒的习俗,一直绵延到魏晋南北朝和唐宋。《荆楚岁时记》记载道:“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我国南北朝诗人庾信也在《正旦蒙赵王賚酒诗》中咏道:“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椒柏酒也是新年的长命酒,主要用于祭祖和向家族尊长们祝寿之用。除了椒柏酒,元日也很流行喝屠苏酒。屠苏酒也是一种药酒,有避瘟疫的作用。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曾经作为制作药酒的厂房,人们没有记住酒的名字,造酒的房屋名字却被人记住了,故名“屠苏酒”。屠苏酒的成分有大黄、白术、花椒、乌头等中药。宋代以后,屠苏酒代替了椒柏酒,成为元日最有名的岁酒,北宋大诗人王安石《元日》诗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到屠苏。”
要强调的是,元日喝椒柏酒、屠苏酒的礼仪很特别,喝酒与周代礼仪以老为尊不同,敬酒不是先敬老人,而是先从小辈开始喝起。《四民要术》载:“进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在古人眼里,年终岁尾,小孩子长了一岁,值得庆贺。老人则少了一岁,不值得庆贺。所以,喝椒柏酒、屠苏酒这样的岁酒,自然小孩子先喝,老者最后喝。
汉代十分敬老,有一整套敬老的礼制,对七十岁的老人要“赐王杖”。在食礼上,汉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再加赐布帛二匹,棉絮三斤,确保衣食无忧。在周代的礼制中,五十岁就可吃精粮,六十岁就可吃肉,七十岁增加副食,八十岁可以吃些珍馐美味,九十岁要在床前伺候饮食。
汉代食礼严格遵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在《史记·鸿门宴》的座次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汉代宫廷酒礼森严,尽显君臣尊卑之礼,不可逾越。贵族之间也遵守尊卑、长幼之别,邀请客人来家赴宴,不仅要“益市牛酒”,还要与夫人一起恭迎。对于有身份的客人,主人还要派人或亲自登门去请。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当权高位重的田蚡敬酒时,所有的客人都要纷纷离席而拜,显出对权贵的敬畏。而当不得势的窦婴敬酒时,大多数人只是半坐席子欠一下身子而已。
汉代饮食十分发达,尤其是汉长安城,更是聚集了当时的名贵食材、各地美食。米分四等,有精米、稗米、粲米、粝米,制作了饼、饭、粥。尤其是饼,有汤饼、蒸饼、炉饼,张骞从西域带回了胡饼,加上胡桃仁、芝麻,也叫胡麻饼,十分流行。肉类中六畜中的四畜——羊、鸡、狗、猪,以及鱼、鹿、兔、鸭、鹌鹑、鸠等,也是汉人的菜品。蔬菜更是丰富多样,有中原的,也有西域的,大白菜、小白菜、芹菜、黄瓜、莲藕、蘑菇等,以及葫芦、荸荠、笋、芥菜、葵菜等外来菜。烹调手法也多样,在出土文物的汉画石上,汉代烧烤十分发达,烤羊肉串已经从西域传到了长安,成为当时的流行美食。
但应该指出的是,汉代贫富差距很大,中下层民众并不富裕,只有在节日里和婚丧嫁娶时才有宴饮,才能吃到肉和酒,才能补补平日的口腹匮乏,找到期许已久的快乐感和满足感,正所谓“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焦羔,斗酒自劳”。至今,在陕西人的食礼中,仍然保持着这种平日节俭饮食的传统,“宁穷一年,不穷过年”,年节和红白喜事才是老百姓犒赏自己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