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4版
“莲花”最知“陕南味”
    莲花餐饮朱雀店

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吕氏春秋·本味篇》
 
  在“莲花”,有一道汤菜,我是必点的。
  紫阳蒸盆子,说是“盆子”,盛器更像一只鼎。所谓钟鸣鼎食之家,以蒸盆子的丰腴盛大,是担得起这个排场的。
  紫阳蒸盆子来自紫阳县汉王镇,据说最早是汉江船工歇脚聚餐时的一种大烩菜。以盆当锅,就地取材,无非是本地的腊味呀,莲藕呀,萝卜呀,囫囵煮在一起。也没个先后,也没个时间,只煮它个昏天黑地。直待船泊了岸,大家围拢了来吃,竟异常鲜美。安康人说“趴烂煎”,是指菜趴,肉烂、汤煎,紫阳蒸盆子完美诠释了这三个字。
  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随园食单》中说,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但在紫阳蒸盆子这里,却是刚柔相济,浓淡相宜。我想,每个地方饮食习俗的形成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安康古称金州,因汉江航运之便利,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主要节点,水陆运输,码头文化,加之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川陕”政策,加速了南北交汇,形成了安康的多地移民融合特征,口味兼有四川重庆的麻,湖北湖南的辣,以及陕西的酸,在饮食习俗上表现出鲜明的山地性和交融性。紫阳蒸盆子的选料极为大胆,老鸡、排骨、猪蹄、肘子,你很少在一道菜品里见识如此结实的主料,再辅以蛋饺、莲藕、萝卜、黄花、木耳、香菇等,用盆盛之,大锅隔火而蒸。
  接下来,就交给时间了。此过程,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鼎中之变,在于“和合”。炉火酝酿,时间氤氲,终于生发出一鼎好汤。
  不时不食
  饮必好水,饭必好米,蔬菜鱼肉,但取目前,常物务鲜,务洁,务熟,务烹饪合宜,不事珍奇,而有真味。
  ——《食宪鸿秘》

  中国人注重养生,体现在饮食上是“不时不食”。到哪个季节就吃哪个季节的东西,与四时相应,身体更易接纳与吸收。
  “不时不食”语出《论语》,其中还有著名的一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些皆是老百姓对“吃”的美好追求。古代没有条件去生产反季节的食物,所以蔬菜鱼肉,但取目前。相较之下,今人的诱惑太多了,农业科技发展,使得食物极大丰富,季节不是问题,环境也不是问题,但随之带来的却是更大的焦虑。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的食物不在于稀有,也不在于珍奇,而是平常蔬食的真味。对于食客而言,老味道是念想,新滋味是追求。一家饭店如何抓住食客的胃?需要认真权衡菜式的变与不变。而根据“不时不食”的健康原则,一些饭店推出“四季菜”,以应季食材满足食客求鲜求变的心理。比如“莲花”的四季菜单:春季有荠菜饺子,香椿炒鸡蛋,槐花麦饭;夏季有生焗板栗南瓜,凉拌茭白;秋季有秋葵拌木耳,凉拌鱼腥草,铁锅炖大鹅;冬季有养生大雁肉,笋干腊肉,羊肉饺子。在食材选择方面,“莲花”依托安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安康地处秦巴山地中的汉江小平原,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