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5版
《千年陕菜》卷土重来:被颠覆和被改变的
一样,就是要告诉你,陕西不光是窑洞或者肉夹馍这些东西,它有黄土高原,也有秦巴山地,还有关中平原;它有小吃,也有大餐,物产丰富。第一季实际上是对陕菜整体的介绍,告诉大家陕菜是这么回事。”
  陕菜研究的过程,也颠覆了他对学术研究的固有认知。“以前在高校里头,基本上就是从理论到理论,书本到书本,跟社会有点脱节,现在的研究起码可以对社会有所贡献,可以让老百姓吃到好吃的,让企业产生效益,让政府有政绩,这有啥不好的?”
  《千年陕菜》撰稿人田龙过是在第一季杀青,粗剪的样片出来后,才以“救火队员”身份上场的,没想到一上场就玩儿嗨了。一个原本与饮食文化毫无关联的大学教授,为了尝试给这部纪录片撰稿,一脚踏进陕菜博大精深的研究当中,一种奇妙的颠覆和改变也自然而然发生了。
  田龙过是陕西蓝田人。蓝田号称厨师之乡,然而,在2020年以前,谁要问他对陕菜有什么印象?他的回答也仅限于小时候家乡过事时吃的饭菜,八大碗或者十二件子,或者就是凉皮和肉夹馍,根本没有陕菜的概念。参与《千年陕菜》第一季撰稿之后,才让他知道,我们的陕菜竟是如此丰富多彩。
  为了写好解说词,田龙过对国内外经典的饮食类纪录片进行了仔细的观摩、研究,如《面条之路》《饮食亚洲》《寿司之神》《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等,总结他们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并且大量阅读了梁实秋、周作人、汪曾祺等关于饮食的小品散文,学习他们捕捉食物色香味的细腻感觉以及富有情趣的笔法。
  同时,田龙过还阅读了中国饮食文化史等方面的专著,尤其是阅读了大量的与陕西饮食有关的历史、考古、文化方面的论文,熟悉相关的知识和术语;陕西饮食文化中如羊肉泡、岐山面等来源很多来自传说,因此,他针对性地对陕西区域主要物产的种植史、餐饮器具的变迁史、域外食材的来源、种类等资料进行查阅收集,以核实传说真伪。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他还查阅大量与陕菜相关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料和历史地理资料,了解了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对陕西饮食的影响;针对陕南陕北的特点,查阅了大量的民族融合、迁徙、移民等方面的历史资料,从中总结了陕南陕北饮食文化的渊源和特点。
  田龙过甚至认识到,中国饮食讲味道,中国古代文论将它借用来品评诗词,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论词论的研读,深刻体味中国饮食文化所追求的境界,才能让解说词写得更加有韵味。
  刘旭看到田龙过被《千年陕菜》纪录片所颠覆所改变,就像看到当初的自己。越研究越痴迷,田龙过心里的“问题”就越多。
  在田龙过看来,没有宏观全面地勾勒出千年陕菜传承、传播的历史脉络,没有展现陕菜千年兼容并蓄、融通天下的演化过程,没有对传承传播陕菜的文化历史遗存进行专业细致的知识考古。这不仅仅是《千年陕菜》的遗憾,也是陕菜研究的缺憾。
  他心里有越来越多需要解开的谜团,比如都说陕菜起源于周朝,“周八珍”就是陕菜的源头,但“周八珍”为何是陕菜源头,如何从宫廷流传到民间,民间又是如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唐代的“烧尾宴”与“周八珍”有何关系?隋唐之后,重心南移,陕西人如何薪火相传,将陕菜技艺传承至今?
  陕菜随着秦汉盛唐的对外征战和领土扩展,传播到哪里?陕菜随着丝绸之路走到哪里?明清时期的陕西商帮又把陕菜带到了哪里?
  田龙过认为:陕菜在传承中传播,在传播中传承,在传承传播中不断地融合异质的餐饮文化,才形成了今天陕菜的文化风格。因此,陕菜宣传和研究,还有无尽的空间值得探索。
  《千年陕菜》第二季继续由田龙过教授撰稿,为了写好第二季,他全面认真地专研饮食文化,仅2022年就发表相关文章三十多篇。
  (本文图片均由《千年陕菜》剧组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