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品质和数据说话
陕菜十五年研究成果
陕西这个地方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什么最厉害?文化!十三朝古都在关中,作为华夏文明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千二百多年,影响后世又是上千年,中国的文明史上陕西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文化的载体,陕菜是其中之一,可以说陕菜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也是最有文化的菜肴。
我们后世是怎么知道陕菜的历史呢?有书籍和文字记载。据《周礼》《礼记》《诗经》的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出现的“西周八珍”(即淳熬、淳母、炮豚、炮、捣珍、熬、渍等)已经形成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功、注重火功,使用油、盐、酱、醋、梅、姜、桂、葱、芥、蓼、蜜、茱萸、饴糖等多种调料,烤、煎、炸、炖、煮、酿、腌、渍、腊等多种烹调技法,鲜、香、酸、辣、咸、甜多种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
《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对烹饪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都作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
《盐铁论》和《汉书》告诉我们,两汉时的饮食业已是红、白案有了分工,而且“淆旅重叠,燔炙满案”,引进来的胡瓜、西瓜、胡萝卜、胡豆、胡葱、胡椒、菠菜、胡桃等也首先在关中试种成功,进一步丰富了饮食原料。
唐朝时的《国史补》《千金食治》《本草拾遗》《食疗本草》《烧尾宴食单》等又告诉我们那时的长安不但茶楼酒肆鳞次栉比,而且经营规模很大,以至“三五百人之馔”可以“立办”。烹饪原料已是“水陆罗八珍”,美馔佳肴不胜枚举,仅韦巨源一席“烧尾宴”就有名菜、美点58款。还首创了花色冷拼,能够用腌肉、炖肉、肉丝、肉脯、肉茸、酱瓜、蔬菜等原料拼出精美的“辋川小样”,而且还有“槐叶冷淘”等冷食。
晚唐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迁南移,加之战争频繁,陕西和西安的政治地位远不如过去。但作为西部重镇,政治和军事地位还在,商业活动仍然活跃。陕菜仍在延续,但留下来的文字纪录少之又少,为后来研究宋元明清陕菜的发展造成了困难。
好在陕西帝都的余韵还在,文脉还在,江山代有才人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文化学者和厨师著书立传,为陕菜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今日的基础。
王子辉,中国烹饪文化研究学者,先后任原商业部西安烹饪技术培训站站长、西安烹饪研究所所长、西安旅游烹饪学院院长,陕菜网顾问,享国务院津贴。著作40余部,对陕菜有着全面和详细的研究。
吴国栋,从1956年起从事餐饮业管理、烹饪技术培训及理论研究工作。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曾任陕西省烹饪协会理事、山西《烹调知识》杂志编委、南京《美食》杂志特约编委、陕西《饮食天地》杂志编委。编写的书籍有:《陕西食谱》《代用品食谱》《大跃进中的饮食业》《中国菜谱(陕西分卷)》(与姜培之合编),《中国小吃(陕西风味)》《陕西特产风味指南》《陕西传统风味小吃》《中国烹饪·陕西专辑》,主编《陕西省烹饪大典》《饮食天地》杂志。
王明德、何金铭等多位老先生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陕菜,都写下了等身的著作,为陕菜作出了毕生的贡献。
陕菜厨师中的有心人也不少,他们一边钻研技艺,一边著书立说,教书育人。
徐长安,20世纪90年代就曾编写陕菜书籍。《烹饪原料知识》《陕西省高级厨师考试复习提纲》被作为烹饪教学参考之重要书籍,与郑新民曾合著《烹饪技巧菜谱》。2010年,合编的《陕西风味小吃》出版面世,为陕西特色美食的发扬和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
樊建国,共出版专著34部,教材4部,论文31篇。其中1998年合著烹饪专业教材《实用冷菜拼盘》《实用面点小吃》《实用烹调技术》《烹饪原料》四套丛书;2000年合编国家试题
陕西这个地方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什么最厉害?文化!十三朝古都在关中,作为华夏文明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千二百多年,影响后世又是上千年,中国的文明史上陕西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文化的载体,陕菜是其中之一,可以说陕菜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也是最有文化的菜肴。
我们后世是怎么知道陕菜的历史呢?有书籍和文字记载。据《周礼》《礼记》《诗经》的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出现的“西周八珍”(即淳熬、淳母、炮豚、炮、捣珍、熬、渍等)已经形成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功、注重火功,使用油、盐、酱、醋、梅、姜、桂、葱、芥、蓼、蜜、茱萸、饴糖等多种调料,烤、煎、炸、炖、煮、酿、腌、渍、腊等多种烹调技法,鲜、香、酸、辣、咸、甜多种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
《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对烹饪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都作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
《盐铁论》和《汉书》告诉我们,两汉时的饮食业已是红、白案有了分工,而且“淆旅重叠,燔炙满案”,引进来的胡瓜、西瓜、胡萝卜、胡豆、胡葱、胡椒、菠菜、胡桃等也首先在关中试种成功,进一步丰富了饮食原料。
唐朝时的《国史补》《千金食治》《本草拾遗》《食疗本草》《烧尾宴食单》等又告诉我们那时的长安不但茶楼酒肆鳞次栉比,而且经营规模很大,以至“三五百人之馔”可以“立办”。烹饪原料已是“水陆罗八珍”,美馔佳肴不胜枚举,仅韦巨源一席“烧尾宴”就有名菜、美点58款。还首创了花色冷拼,能够用腌肉、炖肉、肉丝、肉脯、肉茸、酱瓜、蔬菜等原料拼出精美的“辋川小样”,而且还有“槐叶冷淘”等冷食。
晚唐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迁南移,加之战争频繁,陕西和西安的政治地位远不如过去。但作为西部重镇,政治和军事地位还在,商业活动仍然活跃。陕菜仍在延续,但留下来的文字纪录少之又少,为后来研究宋元明清陕菜的发展造成了困难。
好在陕西帝都的余韵还在,文脉还在,江山代有才人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文化学者和厨师著书立传,为陕菜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今日的基础。
王子辉,中国烹饪文化研究学者,先后任原商业部西安烹饪技术培训站站长、西安烹饪研究所所长、西安旅游烹饪学院院长,陕菜网顾问,享国务院津贴。著作40余部,对陕菜有着全面和详细的研究。
吴国栋,从1956年起从事餐饮业管理、烹饪技术培训及理论研究工作。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曾任陕西省烹饪协会理事、山西《烹调知识》杂志编委、南京《美食》杂志特约编委、陕西《饮食天地》杂志编委。编写的书籍有:《陕西食谱》《代用品食谱》《大跃进中的饮食业》《中国菜谱(陕西分卷)》(与姜培之合编),《中国小吃(陕西风味)》《陕西特产风味指南》《陕西传统风味小吃》《中国烹饪·陕西专辑》,主编《陕西省烹饪大典》《饮食天地》杂志。
王明德、何金铭等多位老先生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陕菜,都写下了等身的著作,为陕菜作出了毕生的贡献。
陕菜厨师中的有心人也不少,他们一边钻研技艺,一边著书立说,教书育人。
徐长安,20世纪90年代就曾编写陕菜书籍。《烹饪原料知识》《陕西省高级厨师考试复习提纲》被作为烹饪教学参考之重要书籍,与郑新民曾合著《烹饪技巧菜谱》。2010年,合编的《陕西风味小吃》出版面世,为陕西特色美食的发扬和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
樊建国,共出版专著34部,教材4部,论文31篇。其中1998年合著烹饪专业教材《实用冷菜拼盘》《实用面点小吃》《实用烹调技术》《烹饪原料》四套丛书;2000年合编国家试题